名家筆陣:環保建築的誘惑

香港在一一年推出一系列環保建築政策,至今執行六年多,得失對錯,是時候客觀地全面檢視。

當年社會有很多聲音提出對「屏風樓」的嚴重關切,對建築物和周圍的環境,尤其是通風、綠化、節能及遮陽等城市生活的環境元素的要求,因應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屋宇署於是推出一籃子環保建築設計要求,當時政策的推動,由「環境事務委員會」和政策局一錘定音,是採用了「威逼利誘」的手段。

威逼,是作為法規,全部新建項目都要遵從。利誘,是訂立需要達到「綠建環評」的標準,相對寬鬆,並將綠色認證與新建的建築容許多建豁免樓面掛鈎,只要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接納任何一個新發展項目的「綠建環評」申請,最大豁免面積是總面積的10%。

香港和日本、南韓、新加坡,相對其他剛剛起步,甚至尚未起步的亞太國家和地區,在環保建築上是走在前列。

另一方面,大部分業界人士認為當年訂立的環保設計要求,並不是完全達到環保的原意,部分令居住環境更不理想。

變相小業主埋單

停車場必須要設置在地庫以獲得樓面豁免、建築物必須向毗鄰地界退縮7.5米、審批綠色認證的過程及審批人士在整個處理認證申請過程中都不具透明度等等,都是為業界所詬病。其實,業內有一個「公開秘密」,就是綠建環評的鉑金級評級是用錢買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因為要達到該評級的分數,申請者須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一些附加環保設施和評估報告,光靠設計是永遠無法達到鉑金級。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目前正就更新「綠色環評新建築」進行諮詢,而施政報告亦提出「把發展項目的環保表現與總樓面面積寬免上限掛鈎」,並以銅級、銀級、金級以至最高的鉑金級的綠建環評,以階梯式提高面積寬免,作為環保建築設計的誘因。

香港好像「窮」到只剩下「錢」,好像只因為「利誘」才會珍惜環境!有財力的發展商就能夠多建寬免面積,從而賣給市民,環保變成由小業主、小市民埋單。

以能夠多建樓面「利誘」綠色建築設計,邏輯是值得商榷。環保其中一個目的是節能減碳,因項目是「綠色建築設計」而能夠多建樓面,完全違背減碳目標。

星政策值得參考

現時新加坡的環保政策是在每項工程上限豁免面積設上限,我認為香港是具備條件,立法規定部分的環保設計要求,必須包含在新建建築設計中,應該用一個階梯(例如金級)和一個百分比的豁免面積並且設定上限。

更重要的是,環保是需要持之以恒,以及政府長期的鼓勵,例如每年達到一定的標準,可以用稅務,地租、差餉等的寬免,這才真正令香港成為綠色環保的都會。

何文堯 

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擁有超過30年建築設計和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經驗。

作者:何文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