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累鬥累 港股問題在經濟

近年中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愈趨緊密,內地券商湧港設據點!截至上月底聯交所參與者數目更創歷史新高。可是,港股表現及成交未見大起色,金魚缸僧多粥少,塘水滾塘魚下,券商、從業員和投資者一樣無啖好食。歸根究柢,還是香港經濟缺乏創新動力,繼續靠食老本,只怕終有盡頭的一日!

當前恒生指數企在二萬三千五百點水平,與○八年大跌市前相若;再看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去年約六百六十億元,今年首兩個月同比下跌百分之六,至約六百九十億元,撇除一五年「大時代」的一千零四十五億元,其實與一三(六百二十億元)及一四年(六百八十億元)沒太大變化,甚至未復○八年的水平。

令人心生疑竇的是,過去三年滬港通及深港通先後開通,主板上市公司由○七年約一千家增至去年底約一千七百家,而港股的市值亦由○八年的十萬億元增至一六年底的逾二十四萬億元。上市公司數目及市值均明顯增多,尚未計及ETF、輪證等衍生工具,表面上市場擴容了,可這十年八載港股現貨交投,猶如發了一場春夢!

說到底,香港股市不能光靠內地資金充撐硬件投資,更重要是視乎實體經濟的發展和質量。這些年恒指成分股的中資比例大增,主要是房地產、金融、能源及消費等周期性股份,遇上區內經濟調整、環球市場不景,這些企業盈利增長能力有限,變相為恒指估值和表現套上緊箍咒。此外,近幾年香港旅遊及零售市道每況愈下,樓市在供不應求及量寬泡沫下愈見癲狂,百業活力皆被高地價所蠶食。

遺憾的是,特區政府自我陶醉,未有盡力善用財政資源培育專才,推動創新和多元化發展。表面上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新股集資市場,實際上新股數目不少是全配售的創業板炒股,而大型招股往往由國企之間左袋入右袋,真正屬本地及海外優質成長股卻如鳳毛麟角。以往港股與美股有一定的連動性,香港也常以國際金融中心自詡,但實際上卻未如美國般重視投放創新科技和新興產業,結果近年美股的強、港股的弱,折射出互動關連性漸失,只能斯人獨憔悴。

雖說聯交所參與者數目創新高,但似乎與行業景氣沒太大關連。無疑,港股若要重拾增長活力,只好寄望新一屆政府認真檢討香港經濟的競爭力,盡早對症下藥,帶領港股走出由內地資金粉飾的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