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推六年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今年未見蹤影,惟政府財政預算案預告,今年將繼續發行供長者認購的「銀色債券」,以及研究公共年金計劃的可行性。專家認為,失去「賺茶錢」的iBond,投資者可把資金泊至以穩陣見稱的債券基金。
iBond自一一年推出後廣受市民歡迎,不少投資者均藉即日短炒賺幾百元「茶錢」,惟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未見iBond蹤影。隨着iBond到期的資金陸續回籠,專家認為,投資者可把資金泊在風險程度相若的債券類產品。
悠誠資產管理(香港)營運總監周俊杰表示,債券基金屬低風險投資產品,尤其是主權債基金,其違約風險極低,適合鍾情iBond的保守投資者。他並指,風險胃納偏低的投資者若持有大額資金,可考慮投資人民幣國債。
政府去年首推的銀色債券反應理想,財政預算案預告,政府會在今年繼續發行第二批銀色債券,並將因應市場環境調整發行量及年期。資料顯示,去年銀色債券發行額為30億元,共獲7.6萬人認購,每人最多獲派五手,市場憧憬發行額可加大至50億元。
財政預算案提及,政府擬研究公共年金計劃可行性,探討能否由公營機構營運終身年金計劃,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已就建議展開設計及研究,會盡快提交報告給董事局考慮。
市場關注公共年金計劃的派息水平,及對私營年金計劃造成的衝擊。
康宏理財服務行政總裁冼健岷認為,現時市面上的私營年金計劃每年非保證派息約4.5厘,保證息率亦普遍達3厘水平,指若要吸引市民參與,公共年金計劃的派息水平或要貼近私營年金計劃,意味派息或要達4厘水平。
冼健岷指,公共年金計劃推出可加強市民對退休儲備關注,將會「整大個餅(年金市場)」。他建議,政府可讓市民按需要選擇公私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