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指期貨終於迎來鬆綁,顯示歷時逾年半的救市行動正部署逐步退出舞台。一五年中的一場大股災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中證監除了加強執法、完善市場機制外,還須加快改革市場結構,改變散戶獨大的局面,發揮股市應有的功能。
日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調股指期貨過度交易行為的監管標準,從原先的十手調整為二十手,套期保值交易開倉數不受此限;同時下調非套期保值交易保證金比例。這次調整幅度雖小,市場卻大表歡迎,皆因全面恢復股指期貨的應有功能,指日可待。
回想一五年大股災時,千股跌停,股份大規模停牌。中證監救市技窮,認定股指期貨是「空軍」幫兇,遂大幅收緊開倉手數。措施表面上針對的是炒賣資金,但缺乏炒賣資金這類交易對手,套期保值功能自然大打折扣。不少投資者只好移師新加坡平台交易,沽售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以對沖股市下跌的風險。
可惜的是,內地投資者對這些金融工具較為陌生,交易量與流動性遠遠及不上內地股指期貨市場,對沖實際功效也成疑。不少大型機構因而乾脆拋售股票以減低持股風險,間接對A股形成強大沽壓。另外,在境外出現大量交易衍生工具,不但鞭長莫及難以監管,更間接造成內地市場萎縮,對金融定價權亦有旁落他國之虞。
所謂痛定思痛,內地一五年的股災,很大程度上是由散戶主導股市引起,這是A股先天不足的問題。當時在國家吹起人為牛市下,散戶超高槓桿地融入資金跟風追炒,加上監管機構未能及早堵塞瘋狂違規配資漏洞,讓資本大鱷有機可乘,上下其手,觸發散戶恐慌,釀成大禍,重創普羅股民。
其實,要改進A股市場結構問題,可說是知易行難。機構投資者與大眾散戶相比,除了精於炒藝,對宏觀經濟把握、個股研究以及風險管理無疑更勝一籌。在相對嚴謹的風險管理底下,長期回報理應較佳,相信可吸引正在冒起的中產階層,將資金託付予資產管理公司打理,發展成熟的衍生工具,正正就是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當然,衍生工具亦是一把雙刃劍,但如能善用,監管得當,既可為市場內投機、投資、對沖套戥各類玩家提供適切工具,在相對公平的環境底下高效互動,亦可讓股市發揮定價、集資及投資等應有的功能,一舉改善困擾A股多年的市場失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