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看風雲:創業板市場之前世今生

近日有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前一刻被拒,理由是股權過度集中。筆者有幸在舊公司參與過第一批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相關事宜,對上市過程有一點了解。

香港創業板是時值一九九九年科網熱潮時的產物,設計仿照納斯達克市場。與主板對業績的要求有別,創業板主要供專業投資人士參與,證監會及聯交所為免散戶投資創業板有所損失,故容許創業板可以不作首次公開募股IPO,全數可作配售形式便可以。

上市條例要求,最少有25%的流通量和最少有100名投資者持有,現在流行上市前都有專門投資準上市公司的策略性投資者預先入場,並以可換股債券的形式入股準上市公司。

參與散戶有輸盡準備

在這一個配售基制下,不可能不是高度股權集中,因為大股東加策略性投資者、基石投資者和錨定投資者已超越90%,外人想在配售中得一股半股絕不容易。

現在上市科以股權高度集中為由否決上市,查實違反了創業板成立的初衷,因為它早已表明是高風險市場,只想專業投資者參與,不希望散戶因投資知識不足而損失,高風險的事留給專家做便好了,股權集不集中不應過分操心。

他們更應該關注上市業績有沒有弄虛作假和上市後股票的造市行為,因為配售的投資者全是專業,他們也要為其持有人負責,入股這隻股賺與蝕是他們的事,但在上市後應該嚴防造市行為。

再者,投資細價新股創業板的散戶也有他們的屬性,他們也知道想在這些股票中賺錢也如同火中取栗,很多人也預了盡輸的概念去投機,很少人會全身投入,畢竟他們玩的是一個「斗零變大牛」的遊戲。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