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個「七字尾」年份,包括一九八七年、一九九七年、二○○七年,金融市場均發生嚴重災難,以致市場關注今年「逢七必災」魔咒會否再度應驗。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六日(星期五),美國道指顯著下跌,十九日(周一)香港恒生指數暴瀉逾百分之十一,同日道指狂瀉逾百分之二十二,史稱「黑色星期一」。十月二十日清晨,聯交所宣布停市四日,但恒指於廿六日復市當日暴瀉百分之三十三,至今依然是恒指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
市場對八七股災成因意見分歧,有指是程式交易、估值過高等,還有一個說法是當時美國財政赤字及貿易赤字高企,美國極需吸引外來資金,維持利率於較高水平,有助資金流入,但對股市不利。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則是「鱷王」索羅斯狙擊亞幣引致。當年索羅斯看中不少亞洲區國家面對高通脹及高財赤,狙擊泰銖、印尼盾等亞幣,之後更劍指港元,採取一邊沽空港元,一邊沽空港股的「雙邊操控」。為保持聯匯制度,香港銀行同業隔夜拆息曾挾高至三百厘,觸發股市暴瀉。港府最終在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四日豪擲一千二百億元外儲掃入港股,成功擊退大鱷。
二○○七年,「港股直通車」憧憬影響,恒指十月三十日飆至三萬一千九百五十八點,惟國務院最終「急煞車」,令投資氣氛冷卻,加上美國爆發次按風暴,至翌年十月廿七日恒指瀉至一萬○六百七十六點,累跌逾百分之六十六。
次按風暴源於美國金融監管不足,連沒有收入的人士也能借錢買樓,惟美國樓價○六年開始不斷向下,之前承做的次級(即貸款人信貸紀錄不良)按揭陸續違約。更甚者,有關次按包裝而成的按證(MBS)竟然獲得優質評級,不少買下這些偽安全資產的金融機構蒙受龐大損失,成為禍延至今的金融海嘯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