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去中介化 磨滅港企

不得不承認,近年社會出現的狀況,群眾愈來愈難理解,從前香港的物業和股票市場,談得最多的名詞是「市場」,今天大家最關心的是「政策」,政府會否再推行政手段(辣招)干預市場,中央會否再推和內地股票市場接軌的政策,意味着香港少了資本主義崇尚的自由,多了一份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

受累內地漸市場化

反之,內地萬事由控制變為較市場化,人民幣匯價容許的波動愈來愈大,民眾往外地旅遊和公幹日趨方便,市場化在香港正逐步收窄而內地則日漸放寬,港人只能慢慢適應。

在國際層面上,自○八年金融海嘯致全球央行作量寬為美國埋單,印出的鈔票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只令富人或持有資產的人受惠,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飛升。沒有資產的人猶如被遺棄,更甚者是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工業化4.0之稱的「互聯網+」顛覆整個世界,傳統商業模式被新兵打得灰頭土臉。

以音樂為例,過去一張唱片成功銷售,銷量達白金、雙白金,被喻為曉生金蛋!現在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網上下載音樂簡便快捷,兩大手機制式壟斷市場,取代唱片公司地位,音樂唱片不再流行,CD銷量大不如前。新進歌手要突圍,並不單靠傳統媒體或被唱片公司看中,可自行拍片放上互聯網,一旦成為網絡紅人,同樣可一鳴驚人,更可賺得分紅。

中間人角色不復再

互聯網令「去中介化」成為新常態,新的網絡模式只能容許頂尖的人才生存──勝者為王(Winner Takes All),微信和facebook便是最好例子。讀者很難說出有第二個能挑戰他們,做了領頭羊的新興巨企,地位難再被挑戰,須知要吸引一個客戶的成本不輕,小眾的還可靠奇兵突出或標奇立異搶市場;大眾的每個客戶可說是粒粒皆辛苦,就算燒上天文數字金錢,也動不了領頭羊分毫,故強者只會愈強,後來者只會死傷無數。

過去數十年,香港以中介人身份為中國穿針引線而賺取利益的年代已過去,部分內地企業可不靠香港而與買家自行配對,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由從前第一至慢慢下滑,便可知其變化,香港既有優勢在中國開放中漸失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港人感到迷惘失落是可以理解。

適應新模式需時

面對這樣困局,除本身擁有資產和上述說的Winners外,又有誰會對現實滿意呢?大眾開始懷疑自己辛勤工作和自身能力,不滿無法宣洩,對社會的不滿亦隨之而生。讀者可能冀筆者能提供解決方案,惟筆者只能答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大家適應新經濟模式,便會回復從前,但需要多少「時間」,真的無從知曉,惟有無奈地活在「躁動的年代」!

邵志堯

資深測量師,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曾在4家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當高管超過20年,擁有豐富中、港物業發展經驗。

作者:邵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