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寶座不足恃 定位監管速改革

如無意外,今年香港將蟬聯全球新股集資王!不過,這個「虛名」對整體股市表現及交投的幫助顯然不大。表面風光的背後,是香港市場定位、上市監管制度落伍、創業板改革緩慢的一連串問題,當局必須從速正視並着手處理,否則老本耗盡,才驚覺要亡羊補牢,只怕為時已晚!

據兩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顯示,今年全球共有逾千宗企業公開招股上市(IPO),集資額逾一千三百億美元,而香港的IPO集資額達二百五十三億美元,佔全球份額約一成九,繼去年後將會再一年摘冠,創業板IPO宗數及集資額更是自○三年以來最旺。

理論上,香港IPO市場活躍,應可帶動資金流入市場,可惜實際上卻非如是。年內香港IPO個案主要是中小企及創業板企業,集資額逾五十億元的大型IPO及海外企業IPO個案都不多,對引入外來資金的作用極為有限。故不難發現無論是基金抑或散戶,今年在IPO市場都是輸錢居多。

回看今年較大型的IPO,其中一家內地大型銀行招股時的基礎投資者,竟清一色是國企,香港發售部分佔不到半成,意味招股主要由國企將資金由左袋放入右袋,缺乏外資參與,結果上市後的股價表現欠佳,能在市場激起漣漪的效果亦大打折扣。

再看今年的IPO宗數中,創業板新股佔超過三分之一!有一定投資規限的傳統基金及長線投資者,都不會涉足新股,偏偏見到不少創業板新股首日掛牌即以倍數急升,之後股價波動極大,純粹小眾炒家藉供求炒作,估值嚴重脫離基本因素,這些新股對市場大部分投資者而言,都沒有多大意義。

事實上,香港在吸引海外企業在港上市的工作確有不足之處,太過倚賴內地企業,偏偏人民幣貶值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利內地資產上市。另一方面,創業板改革進度緩慢,喪炒的新股都與「創業」元素毫無關係的;至於港交所提出的「第三板」,也是進度未明;而關乎整個上市監管架構改革的諮詢文件,相信要待明年首季政局底定才會有眉目。

面對這樣局面,令人擔心的是今年上海已進身全球IPO集資榜次席,一旦明年內地落實註冊制,企業可能傾向留在內地上市融資。此消彼長下,香港豈不自危﹗到底香港IPO市場定位如何、上市監管政策、創業板改革,以及調研新三板,均宜抓緊時間推進,別再議而不決,否則面對虛名沾沾自喜,最終必吃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