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產品如賭博 廠家押注教訓大

曾幾何時,衍生產品一度被視為「生人勿近」,但在環球經濟低迷、實業難做下,即使最聰明的生意人,亦難免犯險逐利,重投衍生產品懷抱,可惜金融風險難測,最近就有香港廠商指身邊逾六成行家,身陷人民幣「Accumulator」漩渦,教訓不可謂不大。

有說廠家們早幾年看好人民幣升值潛力,被銀行游說簽下買入長年期之掛鈎外匯累計期權(Accumulator)產品,但之後人民幣走勢逆轉,貶值連連,廠家們如今只好乖乖接貨,連本帶利歸還。最慘是人民幣跌勢已成,中央認定有序貶值符合國家利益,這些衍生產品可謂翻本無期。

事實上,押注了人民幣掛鈎外匯累計期權的廠家們,除了每月要焗接貴價貨外,亦另有內憂,事關內地早前公布的外貿數據差強人意,九月份以人民幣計價出口總值,意外錄得按年下跌百分之五點六,遠差過預期,且外圍經濟環境何時復甦至正常水平,仍屬未知之數,在內外雙重夾擊下,不排除未來重現金融海嘯時期般,一眾大小廠商倒閉慘況,這對作為世界工廠的內地製造業來說,必然是嚴重打擊。

回望○八年金融海嘯前後,大部分內地企業就因為簽下不同種類的掛鈎累計期權或衍生產品而出事,最易誤踏地雷的,往往是與商品有關的衍生產品。因為在金融海嘯前後,部分商品價格異常波動,容易招惹炒作,自認見慣世面的廠家們隨即「奮勇入市」,但最終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國經濟當年面對次按所埋下的金融黑洞,聯儲局迅即果斷推出量寬,大印銀紙,將金融危機「輸出」至其他國家,但此舉亦打擊到環球金融投資市場。就以銅價為例,金融海嘯爆發前、即○八年中還高企於八、九千美元一噸水平,之後卻急跌至○八年尾的三千美元以下,一一年反彈至一萬美元後,今年又重回五千美元以下。由此可見,商品市場近年波幅之大、轉向之急,容易令廠家或醒目錢中招,在押注至衍生產品後恨錯難返。

時間往往會沖淡慘痛記憶,金融海嘯時期不少人押注衍生產品而輸身家,如今又貪圖人民幣升值而犯險。廠家們做一些貨幣對沖來平衡風險本非壞事,但因一時貪念,想藉此撈一筆而做凸了多餘對沖,便與賭博無異。所謂回報高、風險大,到頭來因貪變貧。正業本已難做,如今更禍不單行,企業一旦觸發倒閉潮,令原已陰霾籠罩的中港經濟,勢必雪上添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