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龍頭幸不失 上市來源憂單一

得益於有巨無霸之稱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上市,今年港股蟬聯全球最大新股市場一哥似無懸念,全年集資規模料達二千億元。不過,輝煌數字背後不無憂慮,反映出港股日漸A股化,外資參與本港市場的興趣大減,上市企業來源及種類亦過於狹隘單一!

事實上,近年來港上市的境外公司,幾乎由中資企業包攬,無論是掛牌數量或集資額更是國企佔主導,港股的中字派公司多逾二百五十家,市值更佔達六成!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港股集資市場低迷,中小型新股更是乏人問津,要依賴國家隊及基礎投資者股東充撐場面,更凸顯新股公司來源愈趨單一化,折射出香港金融市場角色有逐步邊緣化的危機。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港股集資額大跌六成六,第三季卻秒間「番盤」,一來是英國脫歐後,全球炒央行全力放水,促使熱錢回到新興市場興風作浪。不過,更關鍵是多間「晒士」不菲的中資國企招股,勢助港再奪新股一哥寶座。但看深一層,下半年上市的券商與銀行,面對外資認購反應冷淡,全憑國家隊單位捱義氣,入飛托市護航,卻有塘水滾塘魚之嫌,扭曲上市主要為引進資本及強化股東結構的原意。

令人堪憂的是,隨着內地有能力境外上市的大型企業已大減,香港若只懂靠食老本,在開拓海外企業上市來源及種類多元化固步自封,則長遠本港金融中心地位,在上海及新加坡強力競爭下,實難以教人安心。

無可否認,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滬深股市藉滬港通及深港通,甚至未來的滬倫通及滬新通,打通境外資本直接進入內地股市經絡,積極拉近與國際市場的距離。一直以來,內地企業選擇來港上市,還多得有一份進身國際資本市場的憧憬。可是,當外資與內地資本在港股的參與度此消彼長下,港股將淪為中國第三股市,加上考慮估值差距,港股吸引力自然再打折扣,今年部分重磅上市公司選擇退市,重返A股懷抱,已對狹窄視野,抱殘守缺的港股市場響起警號。

現實擺在眼前,港股市場無疑過度專注中國,一直捨難取易,放輕國際多元化發展,當內地A股急起直追,亞洲勁敵新加坡最近也為迎接美國海歸的中國科創企業開路,搶先通過同股不同權制,港股若不能放眼全球,集資一哥地位只怕遲早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