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難益港子公司

國企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繼落實多間央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試點後,近月在推動國企資產證券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多間國企頻頻「變相借殼」,即與A股內的殼股進行資產置換以實現將國企旗下資產整體上市,以中國石油股份(00857)為例,已落實兩間公司的資產互換。有分析認為,相關概念股雖惹炒作憧憬,但要選擇較優質的「殼股」;而在港上市的國企子公司受惠機會較小。

中央為推行混合所有制國企改革,已啟動多間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試點,如中冶集團併入五礦集團、中外運長航併入招商局集團等,至於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業,亦隨着武鋼併入寶鋼的方案出台,而進入重組的起步階段。

ST公司尋寶 最癲升63%

最近進展最快肯定是資產證券化。中石油集團繼去年底重組旗下管道資產成立中油管道後,九月公布擬向兩間公司注入資產,其中注入金融資產方案達755億元人民幣,破紀錄成向公司單一注資最多的方案。上述兩宗交易除涉資龐大外,亦涉大量發股,勢掀起因虧損而面臨除牌的「*ST公司」成為尋寶對象。

中石油兩次巨額注資後,滬深兩市中不少面臨除牌危機的「殼股」便紛紛借勢炒上,有國資「殼股」於八月至今的升幅更高達63%。值得留意的是,借勢炒上的「殼股」大部分都是國家重點推行供給側改革的行業,例如能源、煤炭、汽車及鋼鐵業等,反映資產證券化是政府改善產能過剩問題的一大手段。

宜留意業務佔優「殼股」

然則如何判別這些「借殼」概念股能否炒上?建銀國際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兼聯席主管蘇國堅表示,國企近月加快注資於上市盈利低的公司,有利吸引投資者及方便融資,並令業務清晰化,關閉部分業務亦為注資的其中一項考慮。

他認為,投資者要小心判別傳聞,應集中留意於資產置換後,業務可以專業化並本身具有某些業務優勢的「殼股」,而且有協同效應的企業,「若某隻殼盈利太差,同埋傳啲同公司本身業務無關嘅注資,呢啲殼即使炒起都有好大不明朗因素。」

不少國企在港都有上市子公司,但蘇國堅指,由於中資央企在港的「窗口公司」一般都有業務支撐,因此類似炒作料不會在香港市場發生。耀才證券研究部經理植耀輝亦指,即使部分窗口公司如北京控股(00392)、上海實業(00363)等均有重組憧憬,但很難判斷炒作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