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減息降準遙遙無期

近日人民銀行先後重啟14天和28天逆回購,筆者認為帶有強烈的政策暗示。人行上一次開展28天逆回購操作,已是七個月前的春節期間。筆者不可排除的是,人行這次舉措主要目的只是為了緩解季度結、以及中秋及「十一」雙節等因素的影響,希望保持節前的流動性平穩。

從短期意義來看,人行為應對「雙節」所帶來的資金面波動,必須採取果斷措施以穩定市場。不過,以長期角度來看,人行採取不同期限的公開市場操作滾動性進行,極可能以此代替降準。在中央政府的新穩健貨幣政策取態下,降準的可能性將大幅延後。

貨幣政策作用有限

目前內地資金面依然較為緊張,人行拉長逆回購的期限,對資金利率肯定有「被動式」的紓緩作用。內地金融市場目前出現脫媒化(脫媒一般是指在進行交易時跳過所有中間人而直接在供需雙方間進行,這對內地金融市場發展絕對無益)及存款活期化的現象,若脫媒能逆轉,再疊加存款活期化的趨勢,內地銀行資金成本將持續下降,金融體系資金將有機會重回表內,對債券市場亦有好處。

人行最新公布的八月M1增長環比小幅下降0.1個百分點,而M2增長則稍有提升,M1與M2的增速差有所收窄,惟企業投資意願仍較弱。八月新增貸款中,居民中長期貸款佔比甚重,這代表了房地產住房按揭貸款為新增信貸的主力。與此同時,企業中長期信貸則呈現減少。

目前,內地減息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刺激實體經濟的效果不明顯,若勉強進行,不但只未能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和帶動經濟復甦,反而助長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的出現。

讓利率走勢市場化

早在今年二月,人行已談及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採用不同期限的公開市場操作滾動進行,可更靈活,亦可替代降準。筆者認為需要關注的是,市場化政策改革亦為內地利率改革重要的一環,人行正在構建利率走廊,希望推動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向價格型邁進。

在人行目前貨幣政策選擇中,除了7天、14天和28天逆回購之外,還有SLF、MLF、PSL等。從短期至長期的貨幣政策工具萬事具備,無可置疑,人行正積極構建及形成一條有效兼具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曲線圖。

若未來短期利率波動更貼近市場,更為制度化,人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成本將大幅降低。故此,人行若能透過改革,讓利率走勢趨向市場化,讓市場因素更有效反映在各種存貸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中,成為內地利率市場化改革重要的基礎。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