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國經濟數據,無論工業、消費與固定投資層面,均優於預期,當期待的經濟觸底、呈現L形橫行態勢初現曙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報告卻大潑冷水,預告一八年經濟二次探底,GDP增長有可能跌破百分之六,無疑發出清晰信號—中國經濟「短平長憂」,不能掉以輕心的現實。
統計局昨公布的數據,中國首八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升百分之八點一,較預期理想;同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升幅百分之六點三,亦勝過預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升幅更達百分之十點六,比七月的百分之十點二更上一層樓,表面看來,難免令人雀躍。
單從幾項主要數據看,分別涉及投資、工業景氣,以至居民消費層面,中國經濟似有回暖迹象,但從宏觀情況來看,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事實上,民間投資依然疲弱不堪;製造業更是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未來能否持續亦成疑問;至於消費雖有反彈,可是隨着居民收入增長減慢及買樓支出而削弱一般消費,未來整體零售可能無以為繼而出現下降。不過,短期內人行貨幣政策料不會進一步寬鬆,應會加大財策力度。
詭異的是,股市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寒暑表,昨日表現卻異常冷淡,A股收市變動不大,港股情況更糟,一彈即散,「理想」數據背後未有刺激動力。一來是早前中港股市回暖,已預先作出反映,其次是數據滯後的問題。在去年內地股災,大大打擊投資與消費氣氛,房地產市場經過中央天量放水,連環催谷之下,一線城市樓價屢創新高,更蔓延至二三線城市,在去樓市庫存漸見成效,近期政府開始整頓亂象,樓價狂升之勢漸見收斂,房地產投資佔經濟比重不非,下半年開始勢必對經濟起一定冷卻作用。
有別於○九年,中國可以不惜一切,向地方基建投進四萬億天量銀彈,催谷經濟。現今官民債台高築,有待政府拆彈,經濟結構改革複雜且前路漫漫,今日中國經濟問題,再不是單純以貨幣政策,可以藥到病除。
海嘯後全球經濟不振成為常態,中國額外要面對人口紅利結束,勞動力人口減少,儲蓄率下降,投資與資本積累對經濟貢獻下跌,製造業出口失去競爭優勢的問題,而大規模產業轉型,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暫時看來也是遠水難救近火。此時此刻,官方率先為過分樂觀的預期作好管理,顯然並非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