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將邁向兩周年,國務院終為深港通定出時間表。自互聯互通啟動以來,兩地股市經歷高低跌盪,然而內地金融改革向前推進、資本市場繼續開放、中港股市進一步融合的大趨勢肯定不會改變。
一四年四月,中央宣布將落實滬港股市互聯互通,十一月通車,但初期反應不算熱烈。一五年三月,中證監允許內地公募基金透過滬港通投資港股,兩地股市進入亢奮大時代。當時A股槓桿泡沫牛氣沖天,炒風蔓延至港股,恒指上試28,000點的七年高位,並創下2,900億元單日成交額新紀錄。
隨後中央收緊場外配資刺穿泡沫、試圖粗暴救市、「811」匯改、以至今年初熔斷機制觸發另一跌浪,投資者這兩年來可說是飽經滄桑。
互聯互通是內地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一步,目的打通中港股市,就內地個人資本帳試行有限度開放,擴闊離岸人民幣回流渠道。總結過去兩年經驗,兩地股市的投資者以至監管機構曾有不成熟的表現,大家都經歷摸索和學習的階段,深港通落實日期因此一再延後。
深港通鐵定於十二月或之前啟動,制度最大轉變在於即時撤銷滬港通資金北上及南下的總額度限制,其後的深港通亦同樣不設總額度,僅維持每交易日的淨買入額度。
滬港通試行兩年,數據顯示南下資金較為活躍,證明北水南下憧憬是有所根據;而南下資金傾向買入藍籌股而非細價股,可見內地投資者因早前人民幣貶值而希望走出去、分散資產配置至優質投資標的需求殷切。港交所數據指,若總額度沒有及時取消,港股通2,500億元人幣的總額度於九月七日便會接近用盡,並且不能再接受買入申報,即只能沽、不能買。
其實互聯互通只是金融改革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深港通只是其中一個中途站,好戲還在後頭。上周四中保監公布容許內地保險公司資金透過滬港通投資港股,標誌着金融改革再向前推進。以往內地險資只能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於港股市場,然而新額度於去年四月起已停批。內地機構資金普遍面對資產配置的煩惱,特別是缺乏性價比較高的投資標的,開放險資南下有助保險公司提升投資收益。
現時港股通只開放予內地機構投資者,以及資金不少於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投資者買賣,上月公布深港通時並未放寬相關限制。今次中保監公布則有所突破,首次允許保險公司發行投資於港股通的保險產品,這有助一般未能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散戶投資者,通過買入保險基金而投資一籃子港股,意義重大。
總結而言,深港通落實及容許險資南下,對香港股市帶來的正面影響,相信會是實質而長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