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對香港銀行參與一帶一路融資的信貸風險,憂慮持續升溫。銀行界人士指出,一帶一路貸款跨境的政治及地緣風險因素更大,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已不適用,正積極採用十招新風險管理,包括提供過渡期融資、尋找國際保險商投保政治風險,甚至組織中港跨境銀團貸款等。
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陳鳳翔坦言,由於一帶一路相關貸款涉及的政治及地緣因素更多,傳統的貸款風險管理已不太適用。
陳鳳翔透露,有多間銀行向有大型國企擔保的基建,提供短期融資,以三年為例,讓基建項目在三年內另行向投資者集資成立基金,在三年銀行貸款到期後贖回貸款,解決基建回報期太長的問題。
他續指出,銀行亦可以透過公私營合作的做法減低商業風險元素,做法有如地鐵及核電項目,亦會採用投貸聯動的模式,銀行集團由商業銀行部提供融資,投資銀行部派員進入融資項目的董事局進行監察。
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香港銀行對亞太發展中地區(中國內地除外)的債權總額為1.11萬億元,其中銀行類債權為7,976億元,非銀行類則為3,149億元。市場預期,隨着一帶一路融資需求浮現,相關貸款規模將有增無減。
大型香港銀行企業銀行部主管稱,已有一帶一路的銀團貸款正在洽商,首先會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的項目,並會與國際不同的保險公司洽商,指有保險商會願意承保融資面對的政治風險。此外,他認為進行項目融資時,可以與客戶商討調整項目內容,例如項目收入的結算貨幣採用美元,可以免卻匯率風險,當然亦要獨立小心檢視其現金流。
有銀行界人士指出,若內地銀行需要港銀支持東南亞地區的項目融資,或會提供擔保讓香港銀行順利批出貸款,但坦言此舉只能作短期支持,長遠而言難以為繼,因為涉及多重跨境貸款的風險和擔保,一旦違約追收將很困難。
前亞太區貸款市場公會副主席、領飛資本行政總裁溫兆華稱,銀行審視一帶一路相關的項目時,先選擇已有離岸業務或合作關係的國企,其後會要求有政策性銀行作擔保。若以銀團貸款融資,則會主要由內銀參與,由內銀承擔信貸風險,港銀則負責牽頭及管理貸款等工作,賺取手續費、外匯交易費等,並獲得融資項目附近發展的潛在融資需求,預期銀行間跨境合作提供融資的數量將大幅增加。
溫兆華續稱,銀行會傾向參與融資年期較短的上游業務企業,例如基建的原材料或配套生產商,由於基建項目有國家主權擔保,其信貸風險亦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