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千呼萬喚始出來,終獲國務院批准開車,標誌一四年滬港通以來,中國股市向國際化再邁出重要一步。可是,綜觀深港通內容可說是滬港通的翻版,一如預期既沒有太多突破,也沒有太大企盼。
無疑,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不能操之過急,穩紮穩打可謂符合國情及當前國際形勢,故在滬港通基礎上未有過激的擴容亦無可厚非,雖然投資總額度不設限,但每日額度仍維持與滬港通相同,在現時南北向成交稀疏下,相信亦無礙市場氣氛。
值得關注的是,深港通包括開放式基金ETF(交易所買賣基金)、深圳創業板及香港小型股指數成分股。眾所周知,這類股份業務較反覆,風險相對也較高,加上股價屬於細細粒容易食,更切合炒家口味,一般散戶股民投資時應加倍小心。
事實上,深港通差不多在滬港通即將兩周歲方才正式登場,遠比預期來得遲,這與滬港通成效落差不無關係,既未發揮到吸引外資,推動A股在國際資本市場爭一席位的良好意願,反而惹來中港股市投機者狂炒,去年A股一場急升暴瀉,外資見識政府暴力救市,也是見鬼怕黑。
再者,深港通姍姍來遲,與今年國際金融局勢動盪不穩,英國公投爆冷脫歐,中國經濟失速態勢未止,人民幣沉重貶值壓力,環球金融時局被不明朗大霧籠罩,迫於形勢只能順延通車,但對中港股市有多大沖喜作用,無疑是問號。
前車可鑑,滬港通除了開通之初,經歷鬧哄哄的短暫蜜月期,當投資者頭腦冷靜後,滬港通投資額度長期「剩多用少」,外資冷處理,在去年股災及暴力救市後,情況變得更壞,在外資對A股恢復信心前,無疑一切變得事倍功半,急也急不來,憧憬深港通能夠讓中港股市大翻身,恐怕是一廂情願。
經濟大氣候不能說變就變,但深港通不可能一成不變,把滬港通一套照辦煮碗。其實,中港應在監管上加強協調,如中港兩地監管差異,資訊披露的不對稱,企業管治質素的良莠不齊,投資者教育貧乏等等。儘管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但長遠必須逐少去修補。
深港通落實前,近日細價股炒作熾熱,與中港仍在下行的經濟形成熱冷對比,股市風險已高,回看滬港通後股市盛況如曇花一現,處於今年高位的港股,在可見的壓箱底好消息也都出台,在公眾預期實現下也要慎防反高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