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美國大蕭條可能重臨?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警示全球經濟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具有重大相似之處,債務高企、經濟缺乏動力等等,面臨重演悲劇的危機。要避免重蹈覆轍,大摩建議各國政府加大財政政策力度,令企業增加投資,保住就業和加薪幅度。學者則指,大摩言論有誇張之嫌,目前失業率仍維持低位,未見再現大蕭條迹象。
今昔比對,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認為,現時宏觀經濟環境與大蕭條有重大相似之處。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歷金融震盪、外債高企、經濟轉弱,造成大蕭條爆發。可惜其後一九三六至三七年,美國政府未待經濟真正復甦,便倉促推出一連串緊縮政策,雙重打擊美國經濟,導致一九三八年再度陷入衰退及通縮。
就目前而論,美國就經濟復甦迹象啟動加息,中、美負債高企,大摩明言如央行加息步伐過快或政府削減開支,均會經濟衰退持續更久。借古鑑今,大摩認為要避免悲劇重演,政府需加大財政力度,促使企業增加民間投資,維持就業及薪金增長,以建立良性循環。
債王格羅斯更踩多腳,指中國經濟高增長夢碎是最大的隱憂,必須密切關注。他對外電表示,中國的槓桿在過去數年已翻一番,負債近乎GDP的2.5倍。如果中國明年未能保住6%增長,全球均會面臨風險。
然而,香港學者及經濟師師看法相異,認為暫未見全球有陷入大蕭條的劣勢。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目前情況和大蕭條有很大出入,當時美國失業率曾攀升至20%以上,即使歐美失業率由○八年開始上升,但美國仍維持5%以下。而大蕭條時期最大的問題是加息過急、失業率高企,目前企業尚未大幅收縮,香港失業率更長期低於4%,大摩看法有誇張成分。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兼董事總經理洪灝指,經過多年量化寬鬆,通縮概率尚處於歷史低位,未來半年再現金融危機的機會不大。不過,他認為全球三大經濟引擎中,美國復甦勢頭減弱、中國經濟增長放慢,歐洲更已「熄火」,經濟增長乏力、兼具有債務過高的風險。他指出,香港經濟亦面對困境,主要來自訪港遊客減少、零售業遇冷鋒、樓價過高等負面因素,但困難不等同危機,而他覺得未來半年亦無迹象預示任何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