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一帶一路風險歸誰

近日馬不停蹄,啟動完「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後便訪京五天拜會國家機關,今天又來到了全國最大的杭州絲綢企業,從不同角度認識一帶一路。

絲路涉及世界各地基礎建設,為基建公司帶來喜與悲,但也為買了相關股票的投資者帶來了難題。喜的是無限商機憧憬,悲的是多國項目出事,包括印尼、泰國、斯里蘭卡、內蒙、墨西哥、甚至美國。投資爛尾,風險誰屬。

資金來源種類繁多

基建公司的資金來源,模式種類繁多。首先,基建公司可動用自有的資金和資本;此外,「絲路基金」等各類型基金公司可選擇主動和直接的「投資入股」;而銀行則較放手給予「項目貸款」和「銀團貸款」、或要求國企和央企的基建公司或政策性銀行作「擔保貸款」。

還有,多邊組織的金磚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也在積極參與。亞投行上月便誕生了首筆貸款,項目屬於「中巴經濟走廊」中間路段。亞洲開發銀行是這次的合作夥伴,風險管理方面採用「赤道原則」,以確保資金用於改善環境等各類社會責任。

深入再看,基建公司自有實力,也可通過資本市場來「配售新股」或「發債」分別增加資本和資金。但亦可利用項目直接舉債,「資產證券化」就是以項目作支持來套現,就像十多年前香港的「五隧一橋」債券(五條隧道一條橋)。其中優點是把風險剝離,將部分風險轉嫁給投資者。

若要減低風險,還可透過與地方政府合作,降低異地文化失控而帶來的損失。這模式稱之為「公私合作」或「公共私營合作制」(PPP)。把私人和政府出資比例、職能和責任界定和釐清,回報和風險則以合理方式分享和共擔。

兼顧民意 避免流產

最新減低風險的模式還有「投貸聯動」,在今年四月內地發文推動。它原屬風險貸款(Venture Lending)類別,早見於七十年代美國的硅谷,結合「投資」和「貸款」兩方法為企業提供資金。概念上涵蓋「天使基金」、「創投基金」或「私募基金」,基金經理輔助業務發展,最終分享成果;而「貸款」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跟進,並收取利息回報。

然而,多元化融資都難以避免基建項目流產,翻查原因,並不完全在於上述各類型的技術操作,而是當中不少疏忽了地方民意的關懷。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五通排位有序,「道路聯通」是二哥,遠高於五弟的「民心相通」。但最早階段出牌是大興土木,恐怕各地民心回響與股民盼望相同,就是中資國企得益,反抗氣氛逐漸瀰漫,結果風險最終自己承受。考慮建議,可否「民心相通」走前,加大力度,讓民心、民意率先糅合,免得好事變壞。

陳鳳翔博士 

三十年資深銀行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城大MBA課程協理主任兼客座教授、銀行學會出版事務委員會高級顧問、人民幣通識主持人,於英國和香港取得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及博士學位。

作者:陳鳳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