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內地新三板《分層管理辦法》正式出台,它主要將新三板市場所有公司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應該說此種做法符合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新三板市場向着更成熟、穩健方向邁進的標誌性事件。
內地新三板市場是一個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的市場,投資者為公司機構而非個人投資者。
之所以要對新三板市場進行分層管理,一是緣於方便對新三板數量龐大的非上市公司進行市場細分,利於監管機構採取靈活有效的監管措施,推進新三板市場更加健康發展。二是緣於方便投資人降低新三板市場訊息收集成本、全面掌握公司整體業績狀況和發展動態、準確甄別公司潛力的需要。
目前中國進入新三板公司多達7,400餘家,遠超滬深A股上市公司總數量,其中多少公司業績平淡或喪失發展潛力,還有多少殭屍公司,確實「魚龍混雜」,讓廣大機構投資者眼花繚亂。
經過分層之後,實質上就是對所有新三板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面「選優」活動。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新三板分層管理同樣像一柄「雙刃劍」。由於「創新層」和「基礎層」門檻條款「涇渭分明」,會加大新三板市場分化,大量處於「基礎層」公司可能會「無人問津」,而且也會導致內地一些公司失去進入新三板市場融資興趣。
又或在監管機制不健全情況下,會催生一些「基礎層」公司為進入「創新層」而不惜弄虛作假,加劇新三板市場新的混亂。因此,這兩種風險應是內地監管機構要着重考慮和防範的。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莫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