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市場無樂土 焗啃雞肋好過輸

港府第六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籌備得如火如荼,更有券商開始偷步吸客。市場估計新一批iBond的回報率不會太高,但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尤其是內地經濟「L」形走勢,以及香港零售旅遊業進入寒冬、股樓持續調整、百業艱難之下,對普羅大眾而言,iBond不失為較有保障而回報又勝於港元定存的投資,故有望再次成為全城熱點。

參考過去五次政府推出的iBond,規模一百億港元、年期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定息一厘,浮息則根據最近六個月的平均通脹率計算,最低認購額為每手一萬元。

過去幾年,由於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定存息率亦吸引,不少保守投資者寧做人民幣定存賺價兼賺息。不過,隨着去年下半年人民幣作出一次性貶值,今年初又再次走貶,加上內地經濟疲弱不振,年內仍有貶值壓力,人民幣定存息率趨降,貶值風險亦削弱了吸引力,故今次推出的iBond,相信會多了捧場客。

從避險角度考慮,今年iBond銷售亦有其優勢。經歷去年A股大跌市,中港兩地股市仍元氣未復。綜觀滬港通的使用額度至今仍未用盡,市場對於今年即將啟動的深港通亦不敢存奢望。目前股市水盡鵝飛,商品動盪,樓市趨跌,穩健投資選擇自然大減。

雖然現時通脹壓力減緩,標榜與通脹掛鈎的iBond回報率未必及得上前幾批,但相對港元定存息率,屬保本產品的iBond回報率還是較佳,對要為資金尋求穩健出路的投資者而言,iBond仍有其吸引力。

至於另一個發行iBond的理由,是希望藉此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發展,拓展債券零售市場,但從過去發行的iBond可見,二手市場交投極為疏落,對於促進債市發展,實際效果成疑。

事實上,港元與美元掛鈎,作為機構投資者,實在沒太多理由不選主流具深度的美元債市而參與港元債市,專業投資者不感興趣,小投資者一心持有iBond至到期,故二手市場流通量稀疏,藉此推動債券零售市場的效用不彰,只能說是財金官員的門面工夫,好交差而已。

到底如何發展香港債市,推動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以減少對股票市場的依賴,分散風險,政府宜檢討政策成效,並作好長遠規劃。抱着「做開就做」的心態,繼續每年開一次「派糖」派對,對於提升香港金融市場整體競爭力,實在沒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