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內媒刊登了一篇名為《開局首季問大勢》的權威人士訪談,內容論述目前中國經濟新形勢的文章。內容甚具參考價值,特別是文章指出,外界應該徹底拋棄中國將會採用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增長幻想。
文章的刊登引起市場的遐想,內容究竟反映了甚麽?目前,中國經濟運行整體符合預期,有些更勝預期。不過,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並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不能用「開門紅」、「小陽春」來形容目前經濟的狀况。綜合判斷,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要留意的是,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並非一兩年就能過去的。
內地經濟「退一步」為了「進兩步」,中國經濟有一定的實力,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裏去。為促進中國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着力度是不一樣的。目前,供給側為經濟的主要矛盾,必須加强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需求側起到的作用,主要為解決周邊的問題,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並沒必要以加槓桿的方式去硬推經濟增長,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為經濟打超級强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的風險,必須對症下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關鍵是把握力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政府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今年初發生的股市匯市動盪,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現實情况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增長。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
「保人不保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消費品、資產的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强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干擾價格。
從權威人士的談話中,筆者認為內地經濟未來將進入中長期的整固期,過往過分樂觀的預期必須要進行調整。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