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債違約殺到 內地恐爆災難

在樓市和商品期貨相繼狂飆後,內地債市和股市卻回歸沉寂,資金一窩蜂追逐熱門項目是中國特色。不過,企債風暴似乎悄然而至,面對的風險可大可小,稍有閃失,災難隨時一發不可收拾。

近期內地信用債違約事件增多,提示違約風險的企業接近四十家,涉及金額約六百億元(人民幣‧下同),央企亦首見因償付困難而申請債券暫停交易,債券投資者興趣因而大減;單是四月份,已有超過一百家企業取消發行各類中短期債券,累計規模逾千億元。在首季銀行新增貸款創下歷史新高的前提下,資金卻沒法流到實體經濟身上,是何等的諷刺。

債券最大風險是違約,曾幾何時,中國被視為有政府隱性擔保,不會容許債券違約事件發生,尤其地方國企和央企更是一個「不死神話」;但隨着市場化改革,違約事件接二連三出現,這是改革過程難免的陣痛,惟如何避免失控才是真正的考驗。據調查顯示,中國基金經理對未來三個月債券建議配比創十六個月新低,銀行的理財投資逐漸轉向。

穆迪和標普早前先後調低中國主權評級展望,企業評級亦牽一髮動全身,「評級風暴」同時在內地悄然進行,今年至今已有三十三次發行人評級遭下調,較去年倍翻。近年虧損嚴重的煤炭、鋼鐵、水泥和船舶行業自然成為重災區,未來三個季度累計債券到期規模達四萬一千億元,與去年同期多兩成三;單是煤炭和金屬這兩個產能過剩行業,便逾七千六百億元,達紀錄新高。

一四年「超日債」流出第一滴血後,未算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但近期事件陸續浮上水面,中國企業債已取代地方債成為最大包袱。債市泡沫是全球性,比股市泡沫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美國加息遲疑不決下,債券仍成資金停泊港。人行去年連番減息,中國債亦經歷兩年牛市,資金垂青使發債成本下降,企業愈借愈爽。然而,當經濟開始不景,企業經營環境逆轉,加上債務沉重,債券違約導致發債成本上升或再融資受阻,經濟疲弱又使違約風險擴大,形成惡性循環。

近期流動性轉弱,「錢荒」已開始困擾股市。政府有龐大儲備及負債水平偏低,有能力令事件不致進一步惡化,但要付上改革進程走回頭路的代價,亦使「殭屍企業」不能自動滅亡;有建議中國推出信貸違約掉期(CDS)讓投資者對沖風險,但亦可能抱薪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