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拿來主義禍A股

衍生產品在最近廿年發展蓬勃,徹底改變投資市場生態,證券投資市場漸成專業投資基金經理把玩財技之所。

散戶對衍品認知不足

散戶面對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有關金融產品及專業投資對手,已難再像九十年代或之前般容易,憑傳統投資智慧在股市投資或炒作獲利,最終不是漸被邊緣化,遠離市場,就是隨波逐流,以賭博心態參與該類衍生產品炒賣,如認股權窩輪及牛熊證,結果不難想像。

惟衍生產品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是否適宜引入,幾時引入才恰當?引入後規管單位有否足夠信心監管好有關產品?尤其市場以散戶為主。

內地去年出現股災,一些亂象反映規管單位,在引入有關衍生產品或機制時,未能充分掌握有關產品或機制規管原則,致出亂象時方寸大亂,採取的措施到頭來違背當初引入該類投資產品或機制的原意。

大鱷操控 監管無力

事實上,內地股市去年中崩跌期間,衍生股指期貨買賣疑受大戶跨市場與跨境「惡意做空」,被認為是出現大跌市的其中一個元兇。

有報道指,六月中時,在新加坡股市買賣的富時A50期貨指數,未平倉合約曾高逾60萬張,超出正常時間多倍,反映或有人裏應外合,沽空股指期貨,再在內地現貨市場大舉沽售股票,壓低股價圖利,加速市場跌勢。

粗暴干預 熔斷告終

規管單位之後出動公安,表面威嚇要嚴查,顯然是手足無措,忙亂起來不但把融券(即沽空)買賣由原來的「T+0」改為「T+1」,限制現貨市場「即日鮮」的做空,更視原屬衍生股指期貨買賣機制一部分的股指期貨沽空,如同疑是「惡意沽空」的違法行為,由公安派員坐鎮證券公司,嚴查猛打。

內地規管單位不知就裏,忘掉當初設立「融券」機制,是為讓市場取得平衡,也忽略引入有關衍生股指期貨,做空是股指期貨運作的一部分,未有確鑿證據證明市場出現違法行為,便斷然出手,橫加干預,印證規管單位對有關機制或投資產品認知不足,或欠缺信心,致執行監管搖擺不定。

在市場投資心態與規管機制未臻成熟下,引入新機制如熔斷機制,或衍生產品如股指期貨等並不適宜,略嫌過早,結果只為市場帶來煩亂,禍害股民。

(從港股市場A股化說到內地股市之十五)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