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據回暖 經濟危機難消

中國昨公布三月份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五十點二,迎來七個月首次重越五十盛衰分界線,反映中央加大基建投資初見成效。不過,經濟數據反彈早非首次,過去數年往往出現短暫回升後,沒多久又再沉淪,故莫高興得太早,中國至今仍在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味靠基建和放水並不能帶來真正復甦。

其實,每逢三月都是內地各行各業在農曆新年後復工之時,數據向來較二月為佳。從早前部分經濟數據已看出一些下行壓力緩解苗頭,包括二月發電量升百分之四,首兩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升百分之十點二,為二十個月來首次上升。可惜出口奇差,消費谷不起,三大經濟火車頭惟有繼續向基建埋手,也是最易最快見效,因此不斷被用來「救急扶危」。

今年初,大鱷環伺狙擊人民幣,中國的反擊銀彈不多,減息沒空間,降準亦放慢。不過,一月先來一個天量新增貸款,隨後鐵路、公共及基礎設施大規模起動,配合「兩會」召開,去庫存和去產能等供給側改革惹來無限憧憬,大城市樓價登時熱火朝天,帶起百業,非製造業指數亦升幅顯著。但過後呢?樓市再吹泡沫終須付出沉重代價,「鐵公基」也不可能無限建設。

綜觀三月PMI,當中的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產出指數及鋼鐵行業指數均有令人欣喜的地方,領先指標顯示經濟逐步回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亦有推動助力。三月堪稱反彈月,股市升、油價升、連沉疴的中國經濟也似露起色,只是金融市場的浮沉無常,股市和油價本就是高速升降機,中國經濟充滿奇難雜症,要醫治並非一、兩個月可解決,而是一場艱巨而高危的產業升級轉型。

另方面,同日公布的財新三月份PMI仍未走出萎縮區,數據繼續顯示大型企業經營狀況比中型企業好,中型企業又比小型企業佳。中小企求借無門一直是老掉牙的問題,但亦一直無法解決。現在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最大憂慮已轉為企業債務危機,標普在調低中國評級展望亦質疑,中國會否容忍經濟增長幅度下降,以減輕信貸增長過猛引發的金融風險?

聯儲局主席耶倫也以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作為審慎加息的擋箭牌,接連有評級機構調低中國的評級展望,反映內地經濟遠未脫困。PMI重越五十或可紓緩投資者的顧慮,但不能抹殺僅是曇花一現,改革道路仍然是漫長和艱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