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A股玩衍品未夠班

衍生產品在西方金融市場愈來愈普遍,為甚麼引入亞洲地區,尤其是內地,卻會像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易憲容教授所說,成為市場產生亂象的根源?這其實是跟市場投資者社群的組合不同有關。

歐美市場以基金投資者為主導,至於亞洲地區,尤其是內地市場,仍是散戶的天下,前者具備市場認知與投資技巧,後者只偏重獲取消息進行炒賣,欠缺對投資產品的實質研究與認知,自然無法跟前者相比,並吃盡苦頭,到頭來還漸被市場邊緣化,沒有參與的份兒。

淪為大戶搵食工具

易教授稱,股指期貨等衍生工具市場,是造成內地股市亂象叢生的重要根源。香港散戶曾經歷八七年股災,多年來飽受衍生產品充斥,投資步伐及機會因而受擾亂,對其一番言論必然有共鳴。我這樣說,是源自親身經歷市場演變的感受。

八七年股災,香港首蒙受衍生期指市場及投資者帶來的禍患,此後20餘年,於國際化與市場發展的口號下,港股相繼引入西方各類衍生產品,包括認股權窩輪、牛熊證,以至最經典的衍生工具、○八年把不少高端客殺得「血流成河」的「累計認購股權」(Accumulator)等,令本地投資社群的組合自20多年前由散戶主導,漸演變成為由機構投資者主導。

衍生產品美其名是為投資者提供對沖風險的一種金融工具,原本的發展對象是專業投資者,但發展下來,曾幾何時有專業基金投資者善用這些工具去對沖風險?結果不是變成與散戶對賭的「賭具」,便是變成他們用來「愚弄」散戶的工具。

最終妨礙企業集資

在○八年金融海嘯前,由於細價股不再如八十、九十年代般活躍,炒開細價股的本地散戶,因而一窩蜂轉炒認股權窩輪與牛熊證,令上述衍生產品一直高佔市場日均交投約三成,可見其受歡迎程度。結果以國際投行充當如「莊家」的發行商當然賺大錢,但如「賭客」的散戶有多少個能獲利,不問可知,同時由於大部分散戶被吸引去炒認股權窩輪等衍生產品,令本地散戶對上市企業的實質投資大幅減少,間接影響上市企業再集資的功能和機會。

筆者並非對衍生產品心存偏見,這實際上是發展趨勢,要擋也擋不住,但應否毫無保留地完全引入?何時引入?要看市場及投資社群的組合有多成熟。

散戶欠認知添亂象

衍生產品雖不致給本地市場帶來亂象,但卻改變投資生態,然而本地散戶數目只約200萬,內地市場卻有九成投資者都是散戶,數目超過一億五千萬,大部分人投資認知與技巧均不足,內地遽爾引入各類衍生產品,難以保證不會產生亂象。

(從港股市場A股化說到內地股市之十四)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