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只聞樓梯響的深港通,在國務院總理一聲祝福下,今年推出似乎事在必行,但中港股市經歷去年股災後仍在療傷之際,若貿然啟動深港通,能否引起市場的興趣實在令人懷疑。
其實,滬港通登場逾年,已揭示了互聯互通制度的眾多漏洞,中港兩地交易所及監管機構能否吸取滬港通的經驗,堵塞漏洞,令深港通得以優化,讓兩地股市、上市公司及投資者從中獲益才是關鍵。
深港通醞釀推出去年傳得火熱,結果一拖再拖,最終仍然落空,在環球金融市場波動,中港股市持續低迷下,市場對深港通的熱衷程度明顯大減。過去憧憬深港通的推出往往成為市場炒作藉口,惟在總理昨日親自開腔表示滬港通已累積了經驗,力爭今年開通深港通,市場反應異常冷淡,恒指更報跌收場,反映投資者對去年中港股災猶有餘悸,對互聯互通已起了一定戒心。
回看滬港通一四年底推出後,內地股市漸陷入瘋牛狀態,港股亦因此異常波動,在滬港通下,大戶每日只需動用有限資金,就可營造爆額效應,將港股舞高弄低,令恒指單日波幅動輒千幾點,港股A股化更為市場詬病。
可惜的是,中港股市經過短暫的「瘋牛」之後,陷入漫長的跌浪,滬綜指及恒指由高位回落超過四成及三成,個別股份的跌幅更加驚人,投資者損失慘重。近期兩地股市交投轉趨淡靜,除因為投資者被套牢外,亦因為在市況不明朗下不敢貿然入市。因此,深港通若然在此環境下開通,最終恐怕會變成「無人列車」。
加快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是「十三五」規劃工作重點之一,希望藉此為兩地上市公司及投資者創造更多機會,而繼滬港通之後,開啟深港通亦順理成章。不過,滬港通已揭示兩地互聯互通時,因制度及監管的差異所引發的交易交收、停牌機制、甚至公司發布敏感資料等一連串問題,既然滬港通已累積一定經驗,中港兩地能否吸取教訓,讓深港通暢順開通才是投資者所關注。
事實上,今年環球市場仍然波動,中央宜因應市況「適時」推出深港通,比硬性按時間表的「適時」更為重要,否則在整體環境及氣氛未能配合下而強推深港通,不僅未能發揮中港股市互相扶持的效用,在深圳股市炒風更為熾熱,而又未有充足準備及完善的投資者教育下,最終兩地股民只會再次成為互聯互通制度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