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是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創新機制,港交所高層曾說過目的是「鋪橋」,不會太着意成交表現,一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架勢,果然是所言不虛,在港交所剛公布的全年業績看得一清二楚。埋單計數,以為會成為「贏家」的都頓變「輸家」。
過去一年,港交所從滬港通其他業務的收益,只進帳了區區兩億元,真的是微不足道。滬股通及港股通的日均成交分別只有六十四億及三十四億元,券商花本錢提升交易系統滿以為有更多生意,不知何時回本。股民如以為港交所多了一項獨市生意,股價必定大有作為,怎會想到結果是從高位腰斬有凸,還有那些本想跟搭順風車炒一轉互聯互通概念的,亦因A股股災拖累而損手。
滬港通推出以來脫不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直至去年A股進入瘋牛狀態,滬港通開始有起色,並一度出現「爆額」,但隨着股市由牛變熊,北上或南下的資金熱情冷卻,目前滬股通及港股通的使用額度已打回原形,往往不足一成。
雖然在A股瘋牛曾帶動港股進入「大時代」,港交所去年來自滬港通的總收入及收益亦只得兩億元,相對港交所全年整體收入一百三十三億元,滬港通收入實在微不足道,若與去年港股蒸發的八千億元市值相比,更加是小巫見大巫,股民損失慘重,若將蒸發的市值攤分至全港二百二十五萬名股民身上,平均每人承擔三十五萬元虧損。
港股經歷短暫的「大時代」之後便陷入股災,未能時勢造英雄,不少投資者更抱怨搭錯車。當然投資者不應把損失全歸咎滬港通,但互聯互通無疑令港股陷入大幅波動之中,經常被形容為已A股化。事實上,透過港股通營造的效應,大戶每日只需花有限的資金,便可以將大市舞高弄低,把小投資者置於風險之中。
中港股市融合的熱情未有減退,港交所早前公布的三年計劃中,十項主要規劃有九項以內地或人民幣為重心,除了已準備就緒的深港通,更提出「新股通」,意味着加強互通是大勢所趨。不過,經歷滬港通的教訓後,兩地推出新政策時,應作周詳考慮,把對市場的震動減至最低。
中港兩地股市無論在監管制度及運作機制等各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在融合同時更需着重投資教育,讓投資者認識當中的風險,否則在一窩蜂效應下,只會淪為短線炒作藉口,難達預期效果,大費周章卻落得沒有幾人能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