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無起色 再放水也徒勞

中國公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前夕,人行出其不意下調存款準備金率,G20會議剛閉幕,身為東道國的中國此時出手,可視為帶頭履行會議聲明承諾,以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同時亦等於預告未來PMI數據不理想,經濟短期內難有起色。

當今環球經濟陷入泥沼,中國貨幣政策轉向來得遲,在需時見效的供給側改革取得成果前,恐怕要做好承受經濟持續陣痛的準備。

剛出爐的二月份官方製造業PMI跌至四十九,創逾四年新低;而商業機構編制的製造業PMI,二月更跌至四十八,是連續十二月個月處於五十的盛衰分界之下,官商指數都較市場預期為差。如以企業規模劃分,官方公布的大型企業PMI終於跌破盛衰分界,降至四十九點九,中型企業維持在四十九,小型企業跌至四十四的低位。無論大中小企業,已全線陷於收縮。

值得警惕的是,規模較大的企業尤其是國企,既有國家產業政策扶助,又有銀行撐腰在資金融通上大開方便之門,在經濟逆轉時亦未可置身事外,一樣陷入收縮,可見面前的經濟困難非同小可,外貿及內需皆不振。那麼抗逆能力更弱的中小微企業,既未受惠政策,又常面對借錢難,經營必定百上加斤,緊縮壓力更大。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為過去式,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避免,而且愈早進行愈好。內地製造業經過漫長的快速增長期,早已存在資源錯配及產能過剩問題,一場金融海嘯不但沒有促成加速改革,反而因為刺激經濟措施,令產能進一步擴大,到現在尾大不掉再遇上另一次環球危機,可謂內外夾擊。

人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多年,未見經濟明顯好轉,現在更要與其他央行鬥印銀紙,寬鬆政策的邊際效用遞減,加上其他新興市場製造業鬥平的惡性競爭,令中國製造業深陷困局,以價廉物美取勝的舊思維,已注定再行不通,未來必須朝產業升級方向走。

人民幣匯改後保持強勢近十年,直到去年八月出現閃跌,大有步貨幣競貶國家的後塵,藉以刺激出口。在剛閉幕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人行行長周小川一再強調不打貨幣戰,並指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恐怕是迫不得已,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遲來的貶值副作用更大,引發惡性循環的貨幣貶值將得不償失。事到如今,振興製造業將是一條漫長的路,透過去產能、去庫存才能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