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污染加速中國轉型

自去年入冬,中國不少地區的霧霾較往常嚴重,北京等城市的空氣含有毒性令人難以忍受,政府已發出紅色預警,工廠和學校被迫停工停課。

我經常往返中國,每次目睹新落成的大廈、機場和高速公路,確實感到欣慰,但對繁榮背後的嚴重空氣和水陸污染感到憂慮。然而,隨着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發展階段大致結束,中國再次面對重大的經濟結構轉型。

交通運輸、燃煤電廠及環保法例執行上的不足,經常被視為污染問題的元兇。中央已落實多項措施以紓緩污染情況。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透過配額制實施汽車限牌政策。北京以天然氣發電取代燃煤電廠及鍋爐,致力在兩年內把煤炭消耗減一半。

去產能 鼓勵技術創新

中國數十年來銳意增加產能,至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鋼鐵和鋁材產量佔全球一半,水泥則佔全球60%,煤需求佔全球總額約一半。

隨着經濟放緩,行業供求失衡日益嚴峻,產能過剩令產品價格和企業利潤受壓。但減少產能牽涉大規模裁員和社會問題,因不少傳統國企的員工年紀較大,難以接受再培訓以助轉職,地方政府亦可能面對經濟下滑和稅收下跌,至少在短期內情況如此。

為尋求解決方法,中央鼓勵創業和創新,致力開發新技術和發展可創造較佳就業機會的產業。另外,亦推動國企改革及致力削減過剩產能。市場主導的改革可能為若干經濟環節帶來短期痛苦歷程,但有助重返可持續和長期的增長軌道。

Henry Zhang

銘基亞洲基金經理

作者:Henry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