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兩極 零售未脫寒冬

農曆新年是零售業傳統旺銷佳節,也是拚業績的黃金檔期,今年春節本港零售因罕見寒流來襲而帶挈服裝百貨有可觀升幅,但奢侈品及藥品卻持續下跌,甚至酒店旅遊亦不濟,整體消費仍然疲憊,難言已見曙光,未來本港經濟挑戰勢必更大。

隨着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持續減少,本港零售業已步入寒冬,在進行所謂「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時刻,卻遇上環球金融市場動盪,美國加息及資產價格下跌等不利因素,進一步削弱本港市民消費意欲,零售業可謂雪上加霜,若危機未能及時解除,將對香港經濟和民生造成更大的傷害。

二○○三年沙士之後,內地為拯救疲弱的香港零售業,實施個人遊,自此個人遊就撐起香港的零售業,從而帶動經濟復甦。不過,隨着內地經濟放緩及反貪腐行動,香港零售業銷售額亦由高峰期顯著回落,一四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減少百分之零點二,是十一年來首次出現倒退,零售業即亮起了紅燈;一五年延續一四年的跌勢,全年零售業總銷貨值較一四年全年下跌百分之三點七,反映本港零售業下行壓力持續。

無可否認,個人遊過去為香港零售業注入了氧氣生機,挽救本港經濟,但另一方面卻推升舖租,令租金飆升數以倍計,傳統小店被迫遷出核心區,甚至關店,旅遊區只剩下能夠迎合內地客消費口味的奢侈品、藥房及化妝品等店舖。

不過,時移世易近年面對內地旅客人數急降,本來可以讓香港零售業回歸內需主導,可惜聯儲局於去年十二月落實加息,在聯匯制度下,市民憂慮香港會跟隨上調利率,只好無奈勒緊褲頭,減少消費。此外,近日環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港股持續下跌,樓價下行速度加快,在財富效應蒸發下亦打擊市民的消費意欲。

目前,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已轉變,內地豪客已不再視香港作為購買奢侈品的首選,加上內地大幅降低進口稅,人民幣持續貶值及港元強勢,香港零售業難再靠內地客發圍,但本土消費又未能頂上,後市更堪憂。

零售業屬低增值行業,一四年對GDP的直接貢獻只有百分之三點一,佔比雖然很低,但零售業卻是香港的就業支柱。零售業不景引發的結業潮,勢必會令本港失業率上升,衝擊本已疲弱的香港經濟,甚至社會穩定,政府絕對不能輕視零售業隨時引發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