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環球股市先跌後回穩,歐洲提示加碼量寬、日本實施負利率以及美國加息預期降溫等貨幣寬鬆政策,為股市反彈提供良好土壤。然而,經濟基本因素未見改善,究竟是不利因素已在股價反映?抑或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投資者入市前須衡量風險。
踏入二月份,中港企業進業績期,短期主導股市的是市場氣氛,但長線投資者仍以業績好壞為標準。
在業績期之前,先有一連串盈喜或盈警做測驗,資源股成重災區可以斷言,即使航空股為全年盈利報喜,但實質第四季蒙受虧損;人民幣去年十二月再度貶值,成為中資企業突如其來的打擊,而貶值之勢延至一月更甚,估值重估加上匯兌損失,使原已烏雲密布的成績表更添陰霾。
在內地做生意收人民幣,在港貸款借平息,兼且人民幣過往不斷升值,使本港上市公司財來自有方。可是,形勢一旦逆轉,好處變成壞處,企業慌慌忙忙轉回人民幣貸款,但卻加重利息成本壓力。不過,企業最怕的是政策左搖右擺,貶完值之後又大言炎炎「長線無貶值基礎」,甚至對外投資現亦受制變相外匯管制的關卡,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顯然不利。
銀行股佔內地股市盈利超過一半,其盈利盛衰對大市估值影響不言而喻,去年的盈利可能零增長,內媒報道今年四大行的盈利目標為倒退百分之五以上,而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難免持續攀升。港股市盈率八倍半看來吸引,但所謂估值廉宜只是虛有其表,銀行、地產、投資、零售等行業均面對不同程度的困境,港股估值偏低不過是反映較高的風險因素而已。
一月開局出師不利,二月上半月農曆新年前後工商業陷於停頓,成淡季中之淡月;內地一月經濟數據將陸續公布,若有驚嚇隨時觸發新一輪衝擊。降準由憧憬變幻滅,滬綜指逐步棄守,日本負利率或重燃貨幣戰,「官鱷大戰」利短期維穩,但後遺症可能更痛。以上種種並非危言聳聽,亦非黑天鵝事件,只是股市乃好友和淡友的戰場,各有佔上風,卻不知風向何時逆轉。
一月有何奇?期指成交二百八十萬張,創下單月紀錄(每日平均十四萬張),每日沽空金額佔總成交逾百分之十二,一月的廝殺勢延續至二月,戰場分為股市、人民幣和港元三路,又會互相牽扯,可謂兵凶戰危,是趁低吸納?抑或乘反彈逃生?投資者悉隨尊意,惟風險顯非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