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鱷香港開戰 打殘離岸業務

人民銀行炮打做淡人民幣的大鱷,離岸市場變戰場,終以挾高拆息成功嚇退短線炒家,表面上小勝一仗,香港則要面對大戰帶來的後遺症,離岸業務的市場生態勢必從此改觀,人民幣生意萎縮,甚至連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亦生變。

隨着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離岸資金需求在去年已見下降。金管局數據顯示,一五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增長放緩,正是貶值預期所造成,同時亦令本港的人民幣資金池收縮。自去年七月以來,本港人民幣資金池連縮四個月,雖然十一月輕微回升,但踏入十二月以來貶值勢頭沒有改變,相信資金池會再陷收縮。

資金池規模大小,對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起關鍵作用,否則各類人民幣計價投資工具便無從談起。過往資金池不斷壯大,主要是憧憬人民幣升值,更多企業願意用人民幣結算,可是內地經濟下行,預期人民幣貶值,資金需求已大幅下降,而人行今次出手,可以輕易截斷資金水源,又可突然把息口挾高,固然可嚇退大鱷,但同時亦會嚇窒正常使用人民幣的客戶,要恢復他們的信心非易事,將打擊香港的人民幣業務。

此外,由於有中資銀行不願意借出人民幣,令同業資金成本高企,其他銀行變相難以放貸。近年人民幣業務已成為香港銀行盈利增長的新動力,但自去年八月新匯改以來,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基本停滯,若拆息波動成為常態,將會扯高債息及拉低債價,離岸債市雪上加霜。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最初是希望利用市場化條件,吸收境外流通的人民幣,在香港形成一個市場利率指標。人行選擇以香港為戰場與炒家開戰,在香港買入人民幣掃高匯價,中資銀行則奉命做「打手」,加入掃人民幣行列,並「消極」參與拆借挾高拆息,推高沽空成本逼淡友平倉。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或許這只是執行中央政策,但對正常的商業客戶來說,很難分清銀行何時是「官」何時是「商」,交易風險增加,相信未來會減少使用人民幣,寧可用港元或外幣避免無妄之災。

人行出手之後,人民幣匯價已喘定,拆息亦見回落,但貶值預期卻未有根本改變,估計炒家遲早又會捲土重來,屆時將再度上演官鱷大戰,拆息波動成為常態。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見慣大風浪,應有能力抵受短期的市場動盪,但大戰過後,勢必打殘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