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市場劣質化 切勿辜負「一哥」譽

今年本港新股集資額再度榮膺「一哥」,但絕不值得沾沾自喜,大型新股接連潛水,許多小型股上市目的只為賣殼鋪路,認購股民大多焦頭爛額。「一哥」徒具虛名,不健康的新股市場只會拉低香港金融中心的品牌地位,求質更勝於求量。

內地優質企業上市的已八八九九,環顧今年來港上市的大型新股差不多悉數是金融類別,年初和年中券商股和保險股尚受惠於A股熾熱的投資氣氛,年尾多隻城市銀行股即反應冷淡;當四大內銀股估值不過五倍左右,盈利零增長加上呆壞帳上升,投資者自然不感興趣。

至於小型新股更是烏煙瘴氣,部分上市並非為集資拓展業務,而是為高至五億元的「殼價」,勝過營營役役做生意多年所獲。故申請上市企業不在乎是否獲得投資者重視,而投資者亦只求短炒賺快錢,所謂「頂頭槌飛」也只要大唔要細,市值愈小愈易脫手的愈有炒賣概念。因此小型新股良莠不齊,掛牌後或是炒至瘋癲,大上大落挑戰冒險精神;或是寂寂無聞,未幾即成「殭屍股」,上市不久即發盈警也俯拾皆是。

最為人詬病的非創業板全配售制度莫屬,歸根究柢是殼股有價有市之故;港交所和證監會在備受輿論壓力下,終於阻擋了幾宗借殼個案,但對小型股而言誘惑性仍遠高於阻嚇性,先行上市期望風頭一過,監管機構會再網開一面。

港交所本可從提高上市門檻着手,可惜香港自從在阿里巴巴爭奪戰失利後,欲讓同股不同權借屍還魂亦被證監會一口拒絕,結果為求保持新股市場競爭力便來者不拒,新股市場逐步變質,門檻過低會造成過濫。然而,香港在爭取創新型企業上市大勢已去,再難找到明星新股撐場,與騰訊亦是相識於微時,但日後即使有內地具增長潛力的公司計劃上市,選擇地點相信不離內地創業板、新三板及籌備中的戰略新興板,估值相距懸殊難望其項背。

香港上市條例抱殘守缺,近年最大的變更是大幅收緊對保薦人的規管,但訊息披露無誤並不保證優質,反見質素每況愈下,遲早淪為「垃圾場」。反觀中國新股市場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包括IPO註冊制、完善新三板及密鑼緊鼓推出戰略新興板等,儘管內地新股距離成熟程度甚遠,惟香港不進則退,若是只有量、沒有質,「一哥」牌匾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