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即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中產和富裕階層、新生代消費者和網絡購物等三股勢力推動下,中國消費市場也將新增2.3萬億美元,上層中產階級及富裕消費者將貢獻81%的消費增量。
如果中國經濟轉型順利,到二○二○年,中國年收入超過2.4萬美元的上層中產及富裕階層家庭數量將增長一倍,而且消費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
所以,擺在習李政府面前首當其衝的要務,是如何讓社會財富更加合理分配。中國結構性調整改革,也即所謂的「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包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為企業騰挪出利潤空間,增強企業生產和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品質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除充分提高市場競爭和金融自由化外,減稅是此項改革的重點(也是供給學派精髓)。
雖然從短期看,減稅意味政府公共收入的減少,但從長期來看,政府讓渡出來的利益空間,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及通過工資管道為個人帶來更多的收入,結果是企業和個人可供支配的自由現金流的增加帶來投資和消費能力的顯著提升,最終會為政府帶來更多的稅源。
如果以上的減稅切實得到全面落實的話,減稅釋放的資金對生產和消費將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在此建議,中國政府不妨再邁進一步,大刀闊斧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標準以及政策,大幅降低中產階層的稅負。
因為,這一階層不僅是中國經濟的脊樑,而且是驅動社會消費的核心載體,如果他們的稅收負擔降低,能騰挪出更多的開支用於消費,這將對結構性調整形成重大推動作用。
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惟有依託社會消費驅動下的企業創新,這不僅需要產業結構調整,更需消費模式的轉變。如何在這個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之中完成中國經濟發展驅動模式的轉變,將對中央政府的智慧和魄力提出巨大的考驗。
復星創富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 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