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一哥不足恃 新股質量須並重

眨眼又一年,截至上周的資料顯示,香港新股集資額有望重奪全球一哥寶座。不過,港股集資額中極大比例是來自少數由中資力撐的大型新股;而新股數目中,配售形式上市的創業板新股佔大比重,低質素新股上市後股價大上大落,嚇壞股民。可見,今年香港新股市場只是表面風光,打腫臉扮肥仔,意義不大!

統計顯示,撇除大量創業板新股,今年首十五隻最高集資額新股已佔總集資額93%,且基金投資比例偏高,部分國企更高達七成,主要來自國家隊資金,新股國際配售極大比例來自內地資金,外資參與愈來愈少。綜觀這樣的新股集資額「第一名」,自然要打折;塘水滾塘魚,也難怪新股上市後股價浮沉,這對投資者、經紀、券商以至整體市場,得益有限。

回看今年以來,配售形式上市的創業板新股為數甚多,股價大上大落波幅嚇人!審批大量低質素新股上市來充撐全年整體新股數目,成績自然要大打折扣。

誠然,隨着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香港擔當一定角色,要多作配合無可厚非。故見近兩年香港全力以赴催谷兩地股市互聯互通,但在拓展多元化產品及國際化市場方面就少有建樹。雖然搞好互聯互通基礎是切合國情需要,但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內的做法,實有違風險管理原則。

更重要的是,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差距必然拉近,繼續側重單一市場的發展戰略,放輕國際化發展,猶如自廢武功,自掘墳墓。長此下去,恐怕不到三、五年,惡果將至!

其實,除了中港股市互聯互通之外,在海外及內地投資者眼中,香港還是有着獨一無二的特色,值得香港自己去珍惜!眼見近年不少窩輪商退出香港市場,這一個缺口,應如何彌補?息口回升及強美元下,投資者對投資美國市場興趣增加,香港宜推出更多美股或相關指數產品,以滿足更多內地資金追求海外投資,分散風險。港交所亦應積極吸引更多國際大型企業來港上市,甚而研究推出結構性票據或不同的ETF等多元化產品,來迎合周邊地區龐大的理財需要。

正所謂好景也有夢醒時,還望本港一眾財金官員及金融機構大員別只懂陶醉於狹隘的中國故事,認清形勢,放眼全球,謹記未雨綢繆勝過臨渴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