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奪集資王 港IPO外企幾絕迹

今年本港將重奪全球新股一哥寶座,但統計顯示香港國際化集資功能正褪色,不但新股要靠來自「國家隊」的基礎投資者撐場,頭十大集資新股青一色為國企,部分國企新股的基投比例高達七成,而外國基金則鮮有「落飛」,外國企業更幾乎絕迹。市場人士直指,當內地資本市場逐步改革後,「A股化」的香港新股市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根據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首十一個月本港新股集資額已大幅拋離排第二位紐約的196億美元,且十二月份仍有多隻新股排隊上市,今年香港應重奪全球第一。

截至十二月四日,今年新股總數共113隻(主板83隻及創業板30隻),總集資額2,189億元。首五大集資額最高的新股已佔總集資額54%,首十大則佔77%,首十五大佔91%,首二十大更佔近98%。

基投比例平均42%

值得注意的是,以今年20隻集資額最高的新股為例,只有一家為香港公司,其餘均為內企。今年新股基礎投資者比例偏高,平均比例42%,大型國企如華融(02799)、中能建設(03996)高達七成,中國鐵路通信通號(03969)及青島銀行(03866)亦達六成多。於今年中上市的亞美能源(02686),基投比例更高達77%。

有熟悉新股市場人士指出,「以往大型國企在香港集資上市,有大量外國大基金、對沖基金等在港落單,基投比例約佔三成,但自去年開始基投比例提高,很多時基投更是與企業有業務往來關係。」今年投資者對新股需求薄弱,企業為確保上市,紛紛找來「國家隊」撐場。他說:「反之,阿里巴巴集團真係能在美國集資,香港的集資功能正在褪色。」

業界批評只顧內地

證券界批評,近年港交所專注配合內地政策,着眼互聯互通及商品等業務,政府當局又大力集中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相反,港交所沒有投放太大量資源在推廣公司來港上市。「唔係話那些大政策不正確,但可能不是香港人DNA(基因)所喜愛的,擔心新業務未扶植,市場已萎縮。」

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溫天納表示,近年來港上市外國公司減少,除了港股估值低迷,欠缺吸引力外,他指外國公司來港上市主要考慮中國市場,但來港上市後卻未見好處,再加上近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所以對外國公司減少不感意外。他補充,外國公司在港股份乏善可陳,港交所雖曾積極招攬外國公司來港上市,現時焦點已轉放在與內地市場的融合上。

張華峰促改善新股審批

立法會議員張華峰表示,今年新股吸引不到散戶認購,主要是公司質素欠佳,這對金融市場發展不利。若新股大量持股均來自內地投資者,而外資及本地參與比例又愈來愈少,情況持續便值得關注。他直指,今年只不過是新股集資額有所提高,是一個「錯覺」,現象並不健康。

他說:「新股都是炒供求,若大部分都在自己人手上,容易質高股價,好似明明值1元,炒高到10元,再跌番3、4元,散戶以為好平,大把人衝入去買,其實都只值1元,這並不正常。」他認為,「新股若是有質素、前景好、有實質業務計劃,應不愁冇投資者捧場,故應改善上市審批制度」。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許照中則不認同香港的集資功能正在下降,不過,他承認,近一兩年來港上市的內企,比過去來的國企,無論在公司實力、規模等都相對較細。近年內地資金在香港市場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因此新股的「國家隊」參與性比過去為多並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