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板股狂升暴跌 歪風亂象須糾正

今年以來用全配售形式上市的創業板新股,首日暴漲已司空見慣,近期的刺激度更是有增無減,因為隨後暴跌才是高潮所在,相信會吸引一些喜好高風險、高回報的投機者。

創業板素來標榜投資者「風險自負」,但隨着舞高弄低愈來愈明顯,在輿論壓力下,證監會開始有更多「注視」和「關注」,惟執法行動絕無僅有,不但難遏止歪風,長遠更會損害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其實要糾正的方法並不困難,只是囿於「自由市場」之名墨守成規,與其對狂升暴瀉視而不見,不如擇善固執。

創業板原意是孕育新興行業在港上市集資,但自千禧年科網泡沫爆破後早已名存實亡,到近年才變身為第二板,現時上市的大部分是舊經濟股份,上市門檻較主板低,更可以選擇全配售而毋須公開招股以省卻成本,結果有可能造成貨源高度集中,有意無意間提供走「法律罅」的機會,只是監管當局明知也不堵塞漏洞。

港股除了漲跌幅無限制之外,香港監管亦相對內地寬鬆。反觀中證監近期雷厲風行,對拘控內幕交易人士絕不手軟,每周五例會均公布罰單,最高的一筆罰款高達十二億元人民幣,莊家選擇在港搵食絕非不可能,近兩年創業板掛牌首日倍升或「十倍股」的宗數,較往年明顯急升,相信並非巧合那麼簡單。

市場對有關「啤殼工場」的一條龍安排流傳已久,早已不是甚麼秘密,投資者對如何運作亦有概念,往往高追無人問,急跌則有知音,吸引投機客參與「鬥傻」遊戲。如前所言,證監把關並不難,取消全配售或只限新興行業,提高轉板門檻,嚴格批核借殼後門上市均可。

可惜的是,政府只曾於○八年七月進行一次創業板改革,簡化了轉主板的手續,讓創業板成為「跳板」,此後申請轉主板明顯上升,加上近年殼股有價,今年以來申請宗數已達十多宗,「啤殼工場」之說也就不脛而走。港股成交不及內地股市十分一,冷清疏落非一日之寒,創業板成為香港股市的「奇景」,監管當局如繼續任由歪風孳長,只會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

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總有一些市場標準可依,創業板既有全配售和豁免盈利要求的自由度,就應有其他約束,但現時唯一的義務只有公布季度業績,資訊披露是「公平市場」的其中一個條件,惟並非唯一。不要忘記,在任何市場中,「自由」雖可貴,「公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