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廿九日,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十三五」羅列了「十二五」規劃已達至各方面的成就,包括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已經達至中上收入國家的水平。
惟同時,文件亦明確扼要地指出,中國經濟仍然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高齡化加快。」
中央在官方文件這樣明確點出中國面對的重大問題,可說是近年少見,這反映中央明白,假若今天不再具體提出改革的路徑和方案,中國經濟在未來中長線發展不但可能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如未能保住平均每年6.5%的GDP增長,對就業和社會穩定將構成巨大壓力。在解決中國長遠發展問題,筆者認為「十三五」規劃文件提出的方案,已為中國找了恰當的發展道路。
首先,「一帶一路」被正式納入「十三五」規劃,可見中央已把「一帶一路」成為發展國策。「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包括中亞、俄羅斯等陸路國家外,還有海路經過的東南亞諸國等60多個國家,約佔全球GDP的35%,而天然資源的總量更加佔全球七成。
如中國能有效與「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合作,尤其中國掌握的基礎建設技術比周邊國家更成熟,可穩定技術工人的就業機會;讓中國資金「走出去」,可令內地充裕的資金尋找更高回報;在天然資源方面加強合作,增加進口來源,有助降低中國進口天然資源的成本,內地企業必然可以受惠。
此外,「十三五」規劃文件再次提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筆者已多次提出要透過保護農民的產權和加大農村的投資,才能穩定農民收入。重要的是,今天內地仍有45%的人口居於農村,如果農村居民收入未能持續提升,中國將更難刺激內需,推動經濟。
「十三五」規劃文件亦利用頗長篇幅強調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如能落實,方能扭轉過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不但有利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節省資源是中國長遠減成本、提升競爭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綜觀而言,「十三五」規劃文件反映中央找對了發展的路徑,但成功與否,還是要看中央能否做到避空談、做實事。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