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周一篇有關深港通的舊文,引發市場重新對深港通即將開車的憧憬,昨日再有報道指深交所考慮將創業板納入深港通計劃,似乎不斷為深港通加熱「放風」。
眾所周知,創業板為深交所重要組成部分,惟其估值偏高一直為市場詬病,加上自滬港通開通後,市場反應冷淡,即使深港通再增加股份「品種」供選擇,意義亦不大,反而投資風險更應重視,投資者教育亦不可少。
綜觀深圳股市,創業板股份特色是創新含量高,利潤增長較快的企業,雖不失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有助提升互聯互通的效益,但卻不可忽視其大上大落的投資風險。
無可否認,深圳創業板有別於香港創業板的股份,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股份往往被視為有潛力但未夠好的企業,一旦其發展及盈利改善後,便會轉往主板上市;反觀深圳創業板則包含更多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類型股份,利潤增長快,加上借鏡了美國納斯達克的模式,即使企業盈利有改善,亦不會輕易轉移到主板,所以在深圳創業板中亦不乏市值大的股份。
可惜的是,今年以來深圳創業板已大幅上漲,亦大幅波動,估值水平是滬綜指的四倍多,難免令市場擔心深港通納入創業板後,投資者隨時會接「火棒」,令普羅散戶暴露於風險之中。雖然市場預期深港通會引入類似滬港通的沽空機制,惟有關沽空制度諸多限制,欠缺吸引力,亦未能發揮其風險管理的作用。
回看滬港通推出後反應遠遜預期,成交主要圍繞A+H溢價股,例如部分龍頭藍籌股,以及一些港股市場較稀缺的板塊如軍工、白酒板塊。不過,在中港股市交投轉淡下,滬港通成交亦日減,即使深港通開通,相信對激活兩地股市的作用亦有限。從港交所昨日公布季度業績所見,首三季整體收入及其他收益達一百零六億元,相比來自滬港通的一點六億元,實在微不足道,可見滬港通效力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今年中,中港兩地股市都經歷股災,元氣至今尚未完全恢復,縱使深港通吹風納入創業板股份,希望讓香港及海外投資者能分享內地新興產業的發展,但目前不少創業板股份的估值已偏離合理水平,試問理性及偏向價值投資的海外投資者又豈會輕易「落疊」,最終恐怕又是一般散戶接火棒。因此,中港相關監管機構必須注視及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