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切忌盲目 資金須防外流

內地再來「雙降」,在第三季GDP破七後及五中全會召開前,人行再放水市場絕不意外,但雙降效力一次比一次減弱,其意義已非挽救經濟,而是對沖外匯佔款下跌的「常規動作」,更值得關注的是存款利率不設上浮及負利率所帶來的變化。

經濟學有「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意指資源投入效用不斷遞減,用諸中國經濟身上可謂相當貼切。在多次減息和降準後,經濟表現仍乏善足陳,各項數據只有新增貸款和M2兩項超出市場預期。不過,人行仍不得不為之,一是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二是在末季盡「保七」最後努力,三是對減少企業利息支出貢獻不能抹殺。

然而,市場的反應亦如其效用一樣遞減,對中港股市的刺激往往曇花一現,雖說十月份投資氣氛轉趨樂觀,但亦不敢寄予厚望,甚至國際商品市場和商品貨幣在上周五也掉頭向下。悲觀者擔心中國需求萎縮,而減息可能令資金外流情況加劇,現時外匯佔款不斷下降,使降準成為自然選擇,以釋放充足的流動性。

中央目前不得不審慎制訂貨幣政策,免得出現「反效果」。每次經濟數據公布後,市場總有聲音要求放鬆銀根,惟人行不可能每月都放水,已屆歷來最低水平的存貸利率並無多大再降空間,與美元息差過小反而帶來不可控的人民幣貶值風險。況且民間貸款需求不足,「強刺激」亦無濟於事,尤其資金無法流入實體經濟層面。

減息有助資金流入投資和消費是簡單道理,減息後,中國正式進入負利率年代,一年期定存息率已跑輸給九月份通脹,間接鼓勵民眾提款投資或消費,這是政府所樂見。假如害怕股市風險太大,樓市便明顯是受惠者,房貸利率更創十年來最低。不過,中國出現負利率已非首次,在通脹高不可攀年代,實際通脹相信遠超官方數字,買樓保值觀念促使樓價瘋漲;當前即使再現負利率,卻是通脹似有還無甚至具通縮危機,說服民眾投資和消費肯定較往昔為難。

中國隨着西方國家進入低通脹和低息率的年代,銀行業亦逐步走向市場化,今次取消存息浮動上限,更是象徵改革基本完成。然而,貨幣政策關係重大兼錯綜複雜,人民幣可望下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取籃子貨幣當中,但八月貶值過後信心方恢復,人行須權衡利弊,不可盲目放水,以免未能提振經濟之餘,更添資金外流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