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難保七 制度改革須加速

中央各財經部門首長早前仍強調中國經濟雖有下行壓力,但保七不是太大問題,不過社科院最新發表的經濟藍皮書,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六點九,已間接放棄保七的目標,增長低於七雖並不代表經濟有即時大幅收縮的可能,但中國的結構性增長放緩問題,已成為改革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明年起的「十三五」計劃,將是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失敗,將帶來重大經濟災難,並可能令中國經濟奇迹正式告終。

中國現正處於工業化向城市化轉型時期,勞動力供給減少,投資增速下滑,以及需求結構變化等,是造成經濟結構性減速的主要原因,而制度完善和人力資本培育,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主要手段。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化經濟,締造了三十多年高速經濟增長神話,但制度改革緩慢,令累積的經濟結構失衡日益明顯。

藍皮書雖預計今年增長不能保七,但不要被增長減速表象困擾,減速可以成為清潔機制,清理殭屍企業,從而鼓勵這些企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制訂面向市場化的支出制度,尤其是財經制度,才是緩解財政緊縮的根本。藍皮書同時也提到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整體性變革,使得經濟增長道路能夠順利由模仿階段進入自主創新階段。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近年確實出現下跌趨勢,有西方言論更指出口增長下跌、產能嚴重過剩、房地產及信貸市場出現泡沫,以至地方債可能出現違約風險,都顯示內地正面臨改革以來最大經濟危機。總體看來經濟疲弱趨勢仍未改變,而金融市場建設和改革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推動轉型,穩增長的宏觀政策任務仍需加碼。

近日內地股市泡沫爆破引發中國經濟憂慮,並不是無的放矢,中國必須徹底推行制度化改革,才能全面完成經濟轉型,與西方的發達經濟體看齊。對於當前中國經濟不用太悲觀,但盲目樂觀則絕對是自欺欺人看法,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面臨眾多困難與問題,但亦具備西方國家沒有的人口結構、地區經濟差異、個體經濟發展潛力與消費市場龐大等優勢。

中國經濟增長的數字並非首要,低於七卻仍勝很多國家,問題是政策能否為未來增長開拓更廣闊空間,有效地改善實體經濟,相比投放大量資金救股市,更能釋放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