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動盪不安 油價太殘無益

不光是股市大上大落,過山車的行情亦在油價出現,紐約期油在一度跌穿每桶四十美元後,曾經在三日內回升超過兩成,期油與股市一樣有挾淡倉情況。油價面對的負面因素可以列舉一大堆:經濟疲弱影響需求、美國加息使美元逞強、伊朗恢復供應、供過於求……等等。油價弱是經濟疲軟的結果,有華爾街大行甚至預言油價會跌至二十美元,惟過弱的油價對經濟未必是福。

油價大跌一周年,市場已接受低油價的事實。油價下跌之初,充斥許多政治陰謀論,例如中東逼迫美國頁岩油氣商破產,美國逼迫俄羅斯經濟崩潰。當時大部分評論認為低油價有助全球經濟復甦,道理淺顯簡單,工業成本因而下降,消費者節省購油開支後將大破慳囊,但禍害是通縮風險上升。一年後呢?事情卻向相反方向發展,多國相繼走出通縮陰霾,只是通脹若有還無;全球經濟未見還魂,衰退憂慮反而加深,甚至有分析認為低油價拖累經濟。

如果說油價仍在高位,全球經濟可能更糟糕,但當油價跌至四十美元水平,也不見得能挽救經濟走出低谷。假如油價崩潰式暴瀉至二十美元,釀成的災害可能遠遠蓋過利益,其一是通縮再避無可避,其二是產油國和石油企業面對危機,貸款予油企的銀行亦受牽連。

俄羅斯至今未有塌下來,但「中國崩潰論」再起,所有商品價格都不能幸免。強貨幣國家的消費者的確高興了一陣子,省掉一筆燃油附加費,到海外購物再賺匯率;但當股票和資產價格下跌,低油價的利好因素開始蒸發,連中國的汽車銷售亦出現負增長,唯一支撐的是美國對汽油的需求,但難保不是最後一塊倒下的骨牌。

當油價大跌,石油開採活動自然減少,市場力量理應令油價回升。然而,市場亦有時失靈,隨着營運鑽井的成本下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俄羅斯仍沒有減產意圖,伊朗在解除制裁後恢復供應,雖然美國每日減產五十萬桶,惟供應仍高於需求增長,成為長遠禍患。

當經濟衰退不期而至,所有國家和人民都在積穀防饑,產油國寧要市佔率而不會減產,消費者寧願增加儲蓄而不會動用省回來的油錢,何況若通縮來臨,錢不去花亦會自動增值。紐約期油短期在四十美元見底,但中國經濟還未見底,只盼油價縱波動亦不要衝破今年的高、低位,否則全球經濟將更顯動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