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兵行險着 多後遺症

量化寬鬆(QE)是將息口降至零及貼近零,無可再降後的非常貨幣政策,由日本央行○一年為擺脫通縮所「發明」,原理是央行大舉掃入金融資產,推低融資成本及擴大貨幣供應。○八年雷曼兄弟爆煲後,引發金融風暴令全球經濟陷入蕭條,美國聯儲局遂於當年十二月推首輪QE,翌年英倫銀行亦開始QE至今,現時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仍繼續其寛鬆貨幣政策。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坦言,「QE易請難送」,亦有許多後遺症。現時美國的經濟復甦只是「假象」,過去數年不少美國企業回購公司股份以支撐股價,而非用於投資改善盈利。

追溯聯儲局首輪QE於○八年十二月開始,當時美國失業率已直撲7%,形勢危急,及至一○年三月結束時,聯儲局已購買約1.7萬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和國庫券。

減債恐惹金融動盪

首輪QE成效不彰,增職有限,失業率徘徊9%以上,迫使一○年十一月展開次輪QE,歷時為三輪QE最短,規模僅6千億美元。聯儲局同年十月推「扭曲操作」沽短債買長債,望推低長息,促進長期投資。

然而,美國失業率仍逾8%,儲局在一二年九月再推第三輪QE,每月買400億美元按證,翌年一月再加碼。當局於一三年十二月開始減少買債,到去年十月正式結束QE,買債規模合共8,130億美元(約6.34萬億港元)。美國失業率於第三輪QE期間,由近8%跌至6%以下。

當然,聯儲局買美元資產有年期限制,若到期後當局把資金回籠,必引發債息抽升和金融動盪。儲局上月議息,絕大多數官員同意恢復加息後,要維持4.5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減債與否要視乎經濟情況,避免引發金融大幅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