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經濟不單靠內需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回顧上半年內地經濟表現時指,上半年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9%,增速比去年少4個百分點;出口總額佔GDP比重為22.1%,比起去年同期減少了1.2個百分點,而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時下降1.2%。

潘建成分析指,數據反映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正在減弱,也就是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推動。

刺激消費效果短暫

以內需帶動經濟增長並非甚麽新看法,在經濟下行時提出,可說是合時合理。但是這種看法如果確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長遠策略和模式,則有可能令經濟走入另一個困局。

在外圍需求疲弱導至經濟下行時,政府透過「逆周期」刺激內需,短期減低經濟下滑的幅度,實在無可厚非,但經濟長期增長,絕不能單靠刺激內需。

短期內需增加可直接刺激生產商的產量;長遠而言,生產商或是整體經濟的生產能力,有賴經濟系統中的生產要素的總存量(即勞動力、資本、天然資源、技術和制度),而這些生產要素存量的多寡,最終還有賴於投資,而這些投資資金的來源,正正就是從儲蓄轉化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意願比去年平均水平提高5.3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7.7%,快於經濟增長速度。

在刺激內需的大前提下,消費支出實際增長快於經濟增長的勢頭在未來數年可能持續,這意味着金融體系的儲蓄存量將會有所下降,可借貸資金同樣亦會縮減,最終只會讓息口上調,不利於生產要素的投資,同時也限制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

儲蓄轉化長遠投資

有人認為中國的儲蓄率仍頗高,不易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但據推算,從一一年到一五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至2.21億,平均每年增加860萬名老人,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至16%。

老年人口收入和儲蓄將會同時下降,中國高儲蓄率的優勢亦將隨之而逐步消退,可借貸資金緊絀的情況很可能出現,生產要素的投資只會進一步縮減,因而制約長期經濟增長。

如要避免這個困局,中央不能單靠消費,更同時要利用現存依然豐厚的儲蓄,轉化成可借貸資金,增加長遠投資,例如改善遍遠地區的基建投資、增加老人及醫療服務、改善教育和提升生產技術。跟短期提升內需相比,這些長遠而有效的投資,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更為重要。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作者: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