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救市留後患 收拾殘局須着緊

在「有形之手」積極干預下,A股出現完美的反彈,表面市況即使被穩住,惟整個金融體系受嚴重內傷。中央必須盡快善後及交代,開展股災後重建投資者信心的工程。

政府救市的粗暴舉動,跟自由市場背道而馳,觸發國際投資者離A股愈遠。中國背水一戰或無可厚非,但若不加快收拾殘局,重新讓市場自決,只會泥足深陷。

中國金融改革道路漫長,但如今是走歪了路,正如瑞信亞洲區首席分析師陶冬所言,中央本身是球證,卻落場做球員,兼改變球賽規則,只利己一方。此反市場原則不只有違合約精神,多年來建立的信譽也毀於一旦,對中國資本市場目標「走出去」實為重大挫折,也估計A股加入MSCI的時間表,因而被延後至少兩年。無疑,市場化操作為國際投資者最為着緊,政府出手干預更是後患無窮。

監管機構成立的目的在於維持市場公平、公正、公義,今次證監會等全部被行政指令落場跟賣家對撼,高調嚴打沽空活動,出動公安介入,見步行步的部署笨拙。見慣風浪的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直指,中國救市的策略非常危險,干預長遠會帶來難以駕馭的惡果,相較希債危機,中國對世界金融帶來更大的風險,不諱言中央不顧後果的做法愚蠢。

希債危機未言曲終人散,但德國贏了漂亮一仗,縱使成員國及「三巨頭」間談判障礙重重,但在博弈過程中,盡見相互制衡的優勝之處。然而,中國無視股市本身就是一種平衡,指數及股價不斷下跌,就是供求不斷尋求平衡的過程,政府反市場而行,硬要推高權重股及大市,迫使上市公司、券商及保險公司等買入大堆股票,這些流通股份日後始終要流回市場,中央只能買時間而已。

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內部消費及樓市脆弱,過去一年抵押物業套現炒股的股民,以至高槓桿資金如今輸得體無完膚。即使未見大型爆煲事件,但不穩定因素已加深經濟下行壓力,甚至拖慢國企改革及地方債券置換步伐。A股「瘋牛」失控,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打擊勢將陸續浮現。

干預市場必然有惡果,中國應吸取歷史的教訓,香港政府在金融風暴中,因為碰巧遇上長期資本管理倒閉事件,才能險勝大鱷,中央應對金融危機絕不能存僥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隨時拖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中央若不盡快撥亂反正,讓A股發展重回正軌,便恨錯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