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奉命增持 維穩公私不分

A股經過多日急救,昨日終於初見反彈,並為「救市成功」、「擊退大鱷」沾沾自喜,無論後市故事如何發展,內地股市經已付出沉重代價,股價見到了曙光,自由市場卻成犧牲者。新招之一是禁止主要股東及高管在半年內減持,伸展有形之手容易,開壞先例後想收回則難,以後再遇跌市,可能泥足深陷。

在中央號召之下,各企業齊為國策背書,至今已有六百多家公司增持。大股東和管理層對公司前景最清楚,增持向來是信心的展示,但假如是被迫的按規章辦事,淪為官樣文章,企業究竟是由總理抑或總經理話事?

「國家隊」響應號召最為勇進,錢和國企都是國家的,為國策服務義不容辭,「混合所有制」和「國退民進」暫時亦要讓路。然而,把同樣法則放在私人企業,則變成私器公用,原本用於發展業務的資金,現在用於買股票去了,到頭來實體經濟的錢流向金融市場;原本振興股市的意義是發揮直接融資功能,現在IPO和配股集資沒有了,到頭來還要為股價操心。

主要股東增持或不減持,被美化為「做負責任的股東」,惟每一本管理學課本都有明訓,管理層最重要的工作是替公司賺錢,公司盈利理想自然反映在股價上,可是維護股價現成當務之急。諷刺的是,主動停牌公司被視為「良心企業」,大股東若雪中送炭增持股份,他的良心更值得嘉許。企業社會責任(CSR)不外是公益和環保事業,內地企業需要加上新一章,就是維護股價的努力。

主要股東減持可能是為了個人財務需要,二級市場此路若不通,另一可行方法是將股權質押,亦即被視為近期大量公司停牌的元兇。半年時間不減持、四千五百點前不沽貨、IPO停頓等,效用異曲同工,令這段凍結的期間沽壓減少。滬綜指由三千多點至五千點,現在重回三千多點,半年內市況可能千變萬化,亦可能只將沽壓積聚在較後時間。

七、八月為內地上市公司半年業績公布期,按規定不得買賣股份,但中證監為托市已開禁。股市是長期投資,並非像一場球賽般限時完場,一時可能超買,一時可能超賣,市場力量總會尋到均衡點,現下反而變相鼓勵投機。遊戲規則近期屢遭破壞,有網民慨嘆:「賣不賣股票,證監會都要管?還叫股市嗎?」經此一役,政府萬能的迷信遭質疑,政策已經無所不用其極,終將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