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一個月之間,滬綜指由5,178點反覆下挫至3,600點水平,跌幅近30%,創業板指數更挫近40%。在前期眾多利好憧憬下,投資者顯然地較着重「資本回報」(return on capital),然而於現時風高浪急,投資者更宜做好風險管理,不要忘記「資本回收」(return of capital)的重要性。
滬綜指自去年九月初突破2,300點後快速上揚,上月中曾高見5,178點,於九個月時間急升1.25倍,氣勢一時無兩。A股一洗多年頹風,成就大型牛市,主要靠市場的樂觀憧憬帶動。利好因素包括中性偏鬆的貨幣政策、央企合併重組及改革、混合所有制引進民資等。這些因素的確有助提振長遠經濟及股市表現,但股價升幅顯然超越了企業盈利或股息升幅,而催生大牛市的一個重要成因是融資業務。
內地融資融券業務於一○年啟動,當中融資業務即投資者以持有的股票為抵押品,向券商借入資金買更多股票,即香港俗稱的「孖展」。融資是以小博大的槓桿交易,以融資比例1比2計算,投資者持有10萬元,可向券商借入20萬元來買股,面對的風險是沒有參與融資的3倍。融資業務初期並不活躍,隨着去年牛市才動起來,業務餘額於過去一年間由4,000億元人民幣,飆升至上月一度突破22,000億元人民幣。
融資的槓桿性質可助投資者擴大回報,同時亦可倍大損失。正規的券商融資受中證監監管,比例一般不超過1比2,風險相對可控。然而,不少投資者為追求更高的資本回報,鋌而走險參與場外配資借錢買股,市場普遍認為場外配資是現時A股狂瀉不止的元兇之一。
中證監曾估計場外配資規模為5,000億元人民幣。中國股市逐步走向市場化,正規融資的補倉及平倉機制本來是風險管理工具,但監管趕不上變化,A股以散戶為主,部分風險意識不足,甚至投入非規範的融資,並低估一旦市況逆轉的影響。市場正經歷「平倉引致下跌、下跌引致進一步平倉」的陣痛期。
本港市場早以發展成熟,然而隨着中港股市融合,港股波幅相信會受A股影響而擴大,投資者應量力而為,入市前先了解自身承擔風險能力,做好風險管理,避免過度借貸或參與槓桿產品,在着重「資本回報」之餘,亦要記得「資本回收」的重要性,做個對自己負責任和快樂的投資者。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此文)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土地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