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內地股市大跌市,人民銀行旗下刊物《金融時報》發表題為《打擊惡意做空刻不容緩》評論文章。
該文章指出,有國際投行由去年底開始唱好滬綜指可上望超過16,000點,吸引大量散戶蜂擁入市之後,事隔不足半年就反口指滬綜指已經見頂,並且暗示此輪大跌市中浮現資本大鱷刻意沽空的迹象,強調會堅決打擊惡意沽空者。
評論文章將矛頭直指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點名大摩於去年十二月五日曾預測「明年滬指或漲到16,785點」,激勵散戶蜂擁入市。
惟該行在今年六月二十六日滬綜指暴跌後突然反口指,「不要在近期投資中國內地股市,滬綜指六月十二日的高點,可能已標誌着牛市到達頂點」。
文章指,大摩並非唯一一家在預測A股走勢前顛後倒的國際投行,認為這些國際投行是先煽動散戶入市,相隔半年再爭相看淡及預測股指下跌的低位,激發散戶的恐怖心理,令散戶在暴跌中慌不擇路及自相踩踏,最終陷入惡性循環的暴跌怪圈中。
文章指,此輪A股暴跌是否源自外資沽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期股市下跌有資本大鱷刻意沽空迹象,並指有關資本大鱷借國際投行密集發聲,誇大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和股市泡沫風險,動搖投資者持股信心,最終形成股市整體性恐慌拋售。
不過,興業證券宏觀分析師王涵為外資唱淡做法護航,他說在A股跌勢下,全球資本正接受「低收益、高波動」的外部環境,認為外資並非系統性沽空中國,但由於A股「去槓桿」風險上升,故外資短期偏好香港市場,例如跟蹤滬深300的ETF近期的確遭拋售,但跟蹤港股的ETF則被大幅申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