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牛驚嚇失蹄 見好即收正路

A股狂牛失蹄,滬綜指在短短一周內累挫逾一成三,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單周表現!

市況風雲色變,背後原因在於市場熱切期待的進一步貨幣寬鬆未見蹤影,加上當局去槓桿毫不手軟、樓市蹺蹺板效應發酵以及官媒對跌市態度曖昧,創傷了大媽們入市雄心。A股成交昨跌至不足1.3萬億元人民幣,僅及上月底歷史高位一半,在找不到「接盤俠」下,資金牛市或難以為繼。

中國股市一向以政策為先,最近一輪的「資金牛」和「改革牛」,由人民銀行數次減息降準,以及國務院密集加碼的穩增長政策所推動。中央抱着牛市救經濟的如意算盤,意圖利用貨幣市場的資金吹大資本市場的泡沫,然後再用資本市場的泡沫,加速實體經濟和上市公司的轉型升級。近期中國核電、國泰君安等巨無霸相繼上市抽資,正體現這一「股市助力實體經濟」的政策思路。

問題在於,當A股進入「享受泡沫」的時期,結構性風險也不斷升高。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五月,反映實體經濟景氣度的滙豐中國製造業PMI從51.7跌到49.2,但同期滬綜指卻急漲逾1倍,創業板指數更由不到1,400點狂飆到本月最高近4,000點水平,許多編題材、講故事的上市公司,股價一飛沖天,股市表現與宏觀經濟明顯背離。

A股牛市能否延續,關鍵在於改革紅利能否充分體現,否則,中央的救市新邏輯,反而累積更大的風險。近日A股暴跌,外資大行爭相出報告唱淡,最重要的依據就在於經濟基本因素,無法支撐A股的持續飆升,甚至認為目前泡沫的嚴重程度已達逾十年之最。

券商的研究還發現,今年首五個月,非金融企業通過債券和股票直接融資獲取的資金按年大減約兩成。究其原因,在於債市資金轉向股市,當投資者能夠在股市輕易獲利時,也不再有動力投資實體經濟。大半年的A股狂牛,不但未能改善實體經濟的融資狀況,反令情況惡化。早前不時出口術為牛市護航的官媒近期集體「失聲」,中證監昨日的記者會也對大市走勢隻字不提,似乎暗示當局對A股狂牛態度已出現曖昧變化。

短短一周的走勢,暫難確認A股是否轉勢,但股市升跌最終還須依賴實體經濟支持,現今中國「世界工廠」角色盛極而衰、政府債務約三倍於○八年、大部分企業經營艱難,互聯網+和工業4.0雖受市場追捧,但羅馬難在一天內建成,面對A股位高勢危,散戶宜見好即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