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五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2%,低於市場預期,這已經是連續九個月處於「1」的水平了。而CPI長期低企,物價跌跌不休,通貨緊縮的疑慮又起。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預期央行貨幣政策會進一步寬鬆,然而目前中國真的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迹象嗎?
更為困擾的是,為何各國央行持續多年的貨幣量寬無法讓CPI提升,反之一直處於緊縮邊緣呢?這是實體經濟的問題,還是物價統計指標體系的問題?這些都是要進行深刻反思的問題,否則,當前全球各國不少經濟現象無法合理地解釋。
首先,國內對通貨緊縮的疑慮已經快近一年了,但實際上按照經典的定義,目前中國不存在通貨緊縮。因為,所謂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持續下跌的現象,與通貨膨脹正好相反。
以此來看,中國近幾個月的CPI,儘管出現連續九個月在「1」的水平,甚至於今年一月份下跌至0.8%,但是中國的CPI一直處於正的水平,根本就沒有出現負數,更沒有出現兩個季度的負數,因此,認為當前中國有通縮壓力是過慮了。只要CPI不為負數,就不用擔心出現通縮。
更何況,無論是從歷史來看,還是從中國現實來看,物價處於低水平是常態。經濟史學家Michael Bordo的早年研究也表明,英美等發達國家,自從有CPI紀錄以來,各國的物價水平多數時候都處於較低的水平,而這些物價低企並不意味經濟不增長。
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按月比較,五月份CPI變動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季節性因素導致部分鮮活食品價格下降。這是影響五月份CPI走低主要因素。二是豬肉價格恢復性上漲。
按理說,中國以「豬周期」為主導的CPI,豬肉價格上漲,也會帶動CPI上行,但卻未有反映在五月的CPI上,估計豬肉的價格上行仍然處於恢復性上漲階段,影響CPI上漲小。三是煙草價格上漲。四是油價的上行。後三者對CPI上漲影響只有0.19%,當然敵不過鮮活食品價格下降對CPI的影響,從而使得五月份CPI回落。如果是這樣,這種CPI變化應該是好事,根本上就不用擔心CPI下行可能導致通縮的憂慮。
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當前全球的消費者物價指標體系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如果按照一般通貨緊縮定義,它是指物價與成本的「普遍」下跌。當初經濟學家選擇以消費者物價來觀察,主要是因為CPI樣本範圍廣泛到食、衣、住、行、育、樂,可以用該指標來觀察一國物價下跌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下,CPI下跌卻極可能只是少數權重高的物價大跌有關,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還有,按照貨幣主義的理論,物價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貨幣現象。用過多的貨幣購買過少的商品,物價就會上漲;反之,發行的貨幣收緊,用過少的貨幣購買同樣的商品,物價就會緊縮。但近年來,貨幣主義對現實的經濟生活好象失去了解釋力,貨幣的增長不但沒有使整個全球的物價上漲,反而是下行。
有人說,各國央行大量創造的貨幣沒有流入消費商品而是流入各國資產,如股市及房地產市場,從而導致股市及房地產市場價格飆升。比如,美國道指○九年以來到現在上漲了3倍以上,中國不少城市的房價近十年也上漲十倍以上。但這些為何都沒有影響CPI上漲呢?真的是很奇怪的問題。
因為,如果是這樣,只能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消費價格與資產價格完全脫節;二是近幾年來各國央行創造的貨幣基本上流入各種資產而沒有流入實體經濟。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以香港的物價變化為例,○五年波蘿麵包的價格基本上在每個2.5港元,惟一五年則已漲到5至6港元,十年上漲一倍以上。但是,近十年來香港CPI漲幅遠低於這些消費價格上漲幅度。
也就是說,實際消費物價水平上漲很大,但是卻沒有反映現代這種CPI指標體系中去。發達國家是這樣,新興市場國家也如此。
此外,當前的全球CPI指標體系也是引起各國房價炒作、房價飆升、及房地產泡沫最為重要的根源。對此,現在該是對全球的CPI指標體系全面反思的時候了。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易憲容